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正义的两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51042
  • 作      者:
    慈继伟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力图超越从康德到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的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展开
作者简介
  慈继伟,香港大学哲学系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当前,在海内外华人学者当中,一个呼声正在兴起——它在诉说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它在争辩中国学术文化的独立地位,它在呼喊中国优秀知识传统的复兴与鼎盛,它在日益清晰而明确地向人类表明:我们不但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国建设成为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我们还要群策群力,力争使中国在21世纪变成真正的文明大国、思想大国和学术大国。
  在这种令人鼓舞的气氛中,三联书店荣幸地得到海内外关心中国学术文化的朋友们的帮助,编辑出版这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以为华人学者们上述强劲呼求的一种纪录,一个回应。
  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著名专家、教授应本店之邀,组成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完全独立地运作,负责审定书稿,并指导本店编辑部进行必要的工作。每一本专著书尾,均刊印学术委员会推荐《正义的两面(修订版)》的专家评语。此种学术质量责任制度,将尽可能保证本丛书的学术品格。
展开
精彩书摘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3.自我克服及其报偿
  正义的自我意识性还有另外一个侧面。在努力达到正义的要求时,我们往往会注意别人是否也在这样做。如果他们的行为对我们有所影响,这一倾向就会更加明显。在此意义上,正义秉性确实具有威廉姆斯所说的“评估他人的倾向”。o在威廉姆斯看来,有德行的人需要谨防这一倾向,而值得推崇的是一种“天真”,一种“毫无自我意识,不通过评价别人来衬托自己的德行”。这种“天真”恰恰是正义秉性所缺乏的。
  正义秉性之所以缺乏“天真”,是因为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要求和相互期待,而这种相互性不可避免地包含“评估他人的倾向”。如果说,一个人的自我克服使正义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德行,那么,一个人对别人的同样要求就使正义的这一特征具有双重的针对性。换言之,正义德行的有意识性源自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利己之心(即自己有可能做出的非正义行为)和对他人的利己之心(即他人有可能做出的非正义行为)的双重警觉。然而,在自爱倾向的作用下,人们往往更容易觉察到别人的利己行为,同时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正义行为。由于这个缘故,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容易是在道德上比较自以为是的人。正义之为有意识的德行,原因之一就是正义者对自己的正义行为充满自我意识。如果人们同时还对别人的利己行为具有高度的道德敏感性,那么,正义的自我意识性就与道德上的自以为是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当别人的非正义行为恰巧伤及自己时,这种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就会在愤恨的作用下变得更为强烈。
  在愤恨的情感中,我们不仅意识到自己为了达到正义的要求而付出的自我克服的代价,而且还意识到这一代价的不公平之处,因为有些他人尚未付出同样的代价。所谓愤恨实际上是我们对他人破坏相互性的行为的道德性反应。一个正义的人自然会把正义的要求视为定言命令,并有意识地服从这一命令。但他并未意识到,他之所以愿意服从正义命令,是因为正义命令对他来说实际上是假言命令,是社会不同成员为了达到互利目的而设立的共同行为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不把正义视为定言命令,我们的愤恨情感就会消失。然而,我们很难这样做,因为社会化的过程已经使我们习惯于把正义作为定言命令。如果违背这一心理习惯,我们就会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产生怀疑,并因此而失去内心安宁。愤恨的来源恰在于此:既然我们有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定言命令,但同时又无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假言命令,那么,一旦别人违反正义的相互性并伤及我们的利益,我们就会产生愤恨的道德情感。
  虽然这种反应本身是有意识的,但它却能以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补偿我们在交换关系中受到的损失。不论是从社会的角度看,还是从受害者的角度看,违法者都因为破坏了相互性而降低了他自己的道德地位,从而抵消了物质收益给他带来的好处(如果他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这一物质收益本身也会被取消)。
  ……
展开
目录
修订版前言
引言
第1章 正义秉性的诸因素
1.反应性态度与正义的相互性
2.公共规范与个人间的相互性关系
3.正义与仁爱、与利己主义的区别
4.正义的条件性
5.自律、他律、正义秉性:哈贝马斯和罗尔斯与康德的不同
6.正义的动机与法律的作用
7.正义秉性的无条件一面
8.合理规范下的相互性
9.相互性与公道

第2章 正义的主观条件
1.正义的主客观条件
2.利益冲突与善观念冲突
3.利他主义与正义

第3章 正义的客观条件
1.休谟论正义的作用
2.以主体为中心的正义观(1):布坎南
3.以主体为中心的正义观(2):罗尔斯
4.以主体为中心的正义观(3):哈贝马斯
5.哈贝马斯与正义的主观条件

第4章 叔本华论自愿正义
1.积极正义与消极正义
2.正义与仁爱的区别:恻隐之心的不同程度

第5章 理性利己主义的道德限度
1.理性利己主义与正义的距离
2.理性利己主义的悖论
3.休谟论正义的两个阶段

第6章 公道与证成
1.公道的证成与公道的动机
2.拜瑞论公道的经验性条件(1)
或,公道的必要性
3.拜瑞论公道的经验性条件(2)
或,公道的偶然性
4.良心在公道证成中的作用
5.以他人为中心的公道概念

第7章 相互性的演变
1.以相互善意为特征的相互性关系
2.相互性的条件
3.罗尔斯理论中的相互性
4.从相互利益到相互善意
5.相互利益与正义的条件性

第8章 无条件正义的两条途径
1.由社会维持的相互性
2.相互性与惩罚
3.正义的升华
4.无条件性的幻觉

第9章 遗忘与愤恨
1.遗忘正义原初动机的两种方式
2.愤恨与交换
3.愤恨与惩罚

第10章 个人的宽恕,社会的愤恨
1.宽恕的逻辑
2.无条件的宽恕
3.有条件的宽恕
4.宽恕与正义的条件
5.愤恨的正义性

第11章 同情心的道德化
1.何谓克服正义的条件性
2.正义与友情
3.前道德的同情:认知功能与意动功能
4.道德化的同情:良心与自爱
5.良心的范围

第12章 正义德行的自我意识性
1.威廉姆斯论有意识的德行
2.自我克服
3.自我克服及其报偿
4.以正义的名义
5.正义动机的多样性与可变性
引用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