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多问、多做,磨刀的过程漫长又枯燥。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谁都知道,可轮到自己头上,能否耐得住寂寞往往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去年,有媒体公布了一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在半年之内,2009届毕业生的主动离职率高达88%,而离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
短短半年时间,对资质平常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连公司的架构、运作、行业前景都没来得及摸清楚,对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位也不够清晰、准确,“发展空间”从何谈起?
接着说小周的故事。积累了几年经验之后,小周和朋友合伙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创业初期,在几个同事的努力下,公司业务不断扩大,慢慢地,人手也紧张起来。
前些天,小周在来报到的三个应届毕业生之间开展了一场同题竞赛,也算是人职后的摸底考试——为一个近期签约的客户做设计方案。
竞赛的结果把他惊到了。A同学的方案像是教科书内容的翻版,经典却毫无创意;B同学始终没搞清客户偏好和自己的喜欢到底哪个更重要,在错误的方向上渐行渐远;C同学的作品倒是有些亮点,可用来演示的PPT上,斗大的错别字赫然出现在标题上。而在此之前,他们个个信心爆棚,恨不得当场就领走个重点案子大显身手,瞬间树立良好的职场形象。名牌大学、研究生学历,在校期间配合导师完成过类似项目,所有这些都让他们觉得前途一片大好。
职场生涯是一盘“很大的棋”,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永远是大忌。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是仅仅把它当成谋生的饭碗和手段,还是像马斯洛说的那样,把它看成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这个问题,从踏入职场之初就要不断探索并给自己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答案。
职场是个颇为考验情商的地方,怎样和领导、同事相处,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何处理,长期得不到重用怎么办,是积极应对还是一走了之,或者随波逐流、破罐破摔?
曾经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于丹谈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艺术研究院下属的印刷厂锻炼。“四间小屋,我们九个,都是各个名牌高校分下来的硕士毕业生,大家天天住在这里,开始在印刷厂干活。我们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念了那么多书,其实在这里干的活是见不着字的,是纯体力活儿。女孩子用汽油擦地下的油墨,男孩子扔纸毛子,就是裁下来的废纸边。”
在经历了最初的心理落差和生活不适应之后,于丹说,直到现在她都对“第一份工作”心怀感恩。正是那段经历,让她学会了很多东西:“第一阶段是迅速地接受现状,建立自己的起点。学会接受现状,但是接受永远不是消极、被动、唉声叹气地去忍受,接受里包含着一种行为价值的建立。第二个阶段,就是享受生活,要从这个生活里发现当下的乐趣。第一个阶段是接受现实,建立价值。第二个阶段,不仅要有价值,而且要有生活的欢心。”
于丹说,这一年半的收获,不亚于读一个博士学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