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什么决定中国未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480365
  • 作      者:
    沈建光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看点:
  1、作者为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拥有在欧洲央行、IMF及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研究的丰富经验,擅长从国内外不同视角观察中国经济。
  2、本书立足第一手经济资料及数据,化繁为简,一针见血总结出决定中国经济未来方向八大维度:影响力、应变力、执行力、都市力、金融力、货币力、竞争力、领导力,务求精准预测、诚恳建言!
  3、《什么决定中国未来?》指明改革是未来十年中国最重要的话题,唯有全力协调改革进程,方可保持7%的稳定增长,十年后便可能是世界经济体。
  4、探讨最焦点经济问题:降准、楼市、影子银行、“微刺激”、刘易斯拐点等,结合作者自身海外经验,给中国以警示和借鉴:下一步,是富强还是陷落?
展开
作者简介

  沈建光,博士,现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 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亚洲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此前为欧洲央行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顾问和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2年专著《中国和世界经济——入世的挑战及应对》作者之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曾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博士后,拥有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本科曾就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
  FT中文网、财经、财新、新浪财经、腾讯财经、《上海证券报》和《经济观察报》等中文主流媒体专栏作家。经常受邀接受彭博、路透、CNN、CNBC、NHK、CCTV、凤凰卫视及第一财经的采访。2011年度美国《机构投资者》A股分析师排名下经济与策略分类第一名;2011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年度机构首席经济学家;2011年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最佳预测排名第一名。2008年其所在的中金宏观团队曾获得新财富和理财周刊机构投资者卖方分析师宏观第一名。主要学术成果大多发表在《金融研究》《金融发展评论》等国内重要期刊及主要财经媒体上。

展开
内容介绍

  经过前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现在的中国,风险加速逼近,改革在所难免。如不尽快行动,增长失速的担忧便会成为残酷的现实。
  “看空中国”是否是西方的阴谋论?官方公布数据含混,如何能做出有效决策?金融改革发展是否越快越好?人民币国际化只代表货币自由兑换吗?让人头痛的“特大城市病”该怎么治?打压房价泡沫的根本是什么?新兴市场的繁荣是不是昙花一现?未来投资增长点在哪里?……以上种种问题,均是中国经济平稳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关键。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什么决定中国未来?》中大胆建言,凭借其多年从国内外视角观察中国的资深经验、立足第一手数据与事实,探讨热点话题,前瞻未来中国经济的引爆点。

展开
精彩书评

  ★从我过去多年在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工作的经历看,沈博士的研究是接地气的,有相当深度的政策借鉴意义。沈博士这些年勤耕不辍,著作颇丰,值得欣喜,也感后生可畏。希望大家在此书中,能够获得一些启发和共鸣。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申银万国证券董事长 李剑阁


  ★建光做学问严谨、踏实,又有难得的海外央行、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这对于全面把握与理解中国经济大有裨益。这几年沈建光回到香港,在投行的研究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从早前的中金公司研究部,到瑞穗证券亚洲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的观点一直可圈可点。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谢平


  ★沈建光博士是一位国际投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他懂得如何与公众对话。他不故作惊人之语,不夺市场眼球,而是以他扎实的经济学素养,为剧烈转型的中国经济做一个诚实的向导。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


  ★沈建光博士是我们中国新供给研究50人成员。多年来,他一直在扎实地做中国经济研究,他丰富的海外背景和经验也有助从客观角度,做出准确的预测和提出深刻的建议。《什么决定中国未来?》是建光近年思考的精华,财税改革作为中国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在本书中也有较多的探讨,非常值得一看。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展开
精彩书摘
  1.4从索罗斯看做空生死劫
  针对一些海外机构集体做空中国,导致A股大跌的言论,笔者认为有必要商榷。做空是成熟资本市场的一种必然现象,“做空阴谋”观点是对国际资本市场及做空机制缺乏了解。
  看准基本面问题
  通过分析国际投资人索罗斯的几个经典做空案例,可以看到,做空能否成功其实最主要在于两大因素,即能否对基本面正确把握以及能够选择合适时机顺势而为。
  提及索罗斯,这可是家喻户晓的对冲基金投资老手。其主导的几个成功做空案例不仅让他声名大噪、收获满满,更使得早前从未受到过挑战的好几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败下阵来。
  1992年狙击英镑是索罗斯的成名之战。当时英国刚刚加入欧洲货币体系不久,但在索罗斯看来,这是个极其错误的决定。因为欧洲汇率体系要求西欧各国的货币相互钉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过既定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而当时德国经济在东西德合并后表现强劲、通胀较高,德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以紧缩为主。而相应地,英国经济并不景气,更加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
  正是捕捉到了德英两国经济基本面上的差距与政策的难以协调,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开始不断地做空英镑,导致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不断逼近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最终,英格兰央行于1992年9月15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即在著名的“黑色星期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这场与英格兰银行的对抗以索罗斯大获全胜告终,英国央行损失了约330亿英镑。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同样是索罗斯的“经典之作”。以索罗斯为首的投机者做空泰铢成功,并以此为起点,将整个东南亚国家带入了危机。这使得当时对索罗斯的声讨一浪盖过一浪,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甚至当面责骂索罗斯,称其在东南亚的投机行为,使得东南亚国家经济倒退20年,等于抢穷人的钱给了富人,不啻为一种犯罪。但索罗斯反驳马哈蒂尔时也振振有词:如果不是我,照样会有人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如果抛开情感因素,理性地分析东南亚经济,不难发现,早在1994年,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便指出了问题的本质,发文否定了“亚洲经济奇迹”的说法。他认为,东南亚经济增长是长期以来增加资本投入的结果,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微乎其微。而只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才可以带来长期的繁荣,而非资本投入。笔者在1996年去过曼谷,当时房价股价节节攀升,一片歌舞升平,但贸易逆差大幅扩大,政府还在搞资本管制开发。这说明索罗斯之所以大胆狙击,并非无本之木,正是看中了泰国在基本面上的缺陷,才能获得成功。
  当然索罗斯也并非常胜将军,1998年狙击港币时,就曾因低估了中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心及对香港地区的支持力度而一度失手。而对于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索罗斯也曾高调看空及做空欧元,但他轻视了欧洲领导人捍卫欧元的政治决心与作出的不懈努力,做空欧元同样无功而返。
  可见,索罗斯的做空成功经验并非建立在“阴谋”之上,而是出于基本面和预期很大差异的判断,以及时点把握的准确。因此,回归开篇话题,如果说外资“做空中国”就能导致A股大跌,而非基本面因素,实则是本末倒置。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第一章 影响力:中国名片上该印什么字?
1.1 中国的世界形象
1.2 看空中国与做空中国
1.3 幼稚的"阴谋论"
1.4 从索罗斯看做空生死劫
1.5 谁能保住"中国奇迹"?
1.6 增资IMF 一石四鸟
第二章 应变力:痛定思痛,直面挑战
2.1 央行报告的警示
2.2 A 股:亟待摆脱"熊"冠全球
2.3 "明斯基时刻"突袭中国?
2.4 数据含混,何来有效决策?
2.5 新一轮官员下海潮
2.6 为何粮食安全跃居首要任务?
2.7 让影子银行在阳光下运行
2.8 反思"四万亿"恐惧症
2.9 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痼疾
2.10 货币供应激增与资产泡沫
第三章 执行力:寻觅改革新红利
3.1 中国新供给时代降临
3.2 解读新一轮"微刺激"
3.3 寻找习李新政突破口
3.4 "克强经济学"决心坚定
3.5 经济改革蓝图逐渐成型
3.6 财税改革重中之重
3.7 人民银行需放开手脚
3.8 中国应建"发展财政部"
第四章 都市力:圆中国梦,建设"人的城"
4.1 楼市新变化左右经济走势
4.2 房价会崩盘吗?
4.3 房地产调控步入误区
4.4 新型城镇化有何特别?
4.5 财税改革为城镇化破题之点
4.6 大首都经济圈解决"城市病"
4.7 刘易斯拐点五大影响
4.8 借鉴"居者有其屋"经验
第五章 金融力:阵痛后迎来再作为
5.1 金融改革五大矛盾
5.2 迈向经济强国之关键
5.3 融资难怎样破解?
5.4 一鼓作气突破改革重围
5.5 金融市场化两大推手
5.6 放开贷款利率一箭双雕
5.7 "深圳2.0"与改革红利
5.8 上海自贸区的四大难题
第六章 货币力:奏响国际化之音
6.1 四问人民币国际化
6.2 汇率均衡铺平汇改之路
6.3 受世界青睐的中国货币
6.4 短期贬值无须过虑
6.5 避免南辕北辙的货币政策
6.6 全面降准势在必行
6.7 央行缘何冷对"钱荒"?
6.8 华尔街叫卖人民币利大于弊
6.9 中国的美债:尴尬的世界第一
第七章 竞争力:休戚与共的大国舞台
7.1 全球QE下的中国抉择
7.2 寻找世界投资新标的
7.3 美国率先复苏的启示
7.4 中西楼市之比
7.5 伦敦的"房产泡沫观"
7.6 英国金融业面临空前危机
7.7 法国"劫富济贫"顾此失彼
7.8 "安倍经济学"的五个误读
7.9 流动性陷阱离中国多远?
第八章 领导力:后起之秀,谁来领航?
8.1 中国经济的关键变数
8.2 新兴市场将重回1997年?
8.3 资金撤离亚太冲击多大?
8.4 金融动荡侵袭新兴经济体
8.5 释放内需:全球复苏新引擎
8.6 内地经济放缓波及香港
8.7 香港与热钱涌入的博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