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2548
  • 作      者:
    曾刚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曾刚,1961年11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92年7月获德国JustusLiebigUniversityGiessen区域规划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及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以及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等刊物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德国DFG项目等。在国外出版著作5部、国内出版著作6部,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在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模式、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赢得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
展开
内容介绍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和概况,对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联系、社会联系、创新合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及上海自贸区与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解读,同时借鉴了国外重要大河流域的开发来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方案。
展开
精彩书摘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
  二、要素禀赋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贝蒂尔·俄林(B.C.Ohlin)提出的,亦称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并被认为是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的开端。1919年,赫克歇尔就提出了要素禀赋的有关论点。他认为产生两国比较差异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二是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在生产过程中,有的产品使用劳动的比重大,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些产品使用资本的比重大,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此基础上,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俄林认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是“域际贸易”。
  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因素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趋向于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一般来说,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也就是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资本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劳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各个国家通过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各区域或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1999)。
  自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之后,该理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核心理论之一。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将劳动分工的原因归结为各国在同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存在差异,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比较成本会产生差异。H-O理论继承并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们坚持区际或国际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上,不仅认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差异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看法,而且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国家之间比较成本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到总量分析,由两种商品成本差别的比较扩展为两个国家生产要素供给差异的比较,从而更全面地揭示了国际、区际贸易和分工的基础(杜曙光,2007)。因此,H-O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一国或地区如何利用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区际贸易分工,从而获取贸易利益,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虽然要素禀赋理论以相对价格差异学说补充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地域分工论,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但是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里昂惕夫之谜”是对俄林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应用于实际的重大挑战,表明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
  ……
展开
目录
导言  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和概况
第一节  国际与国内环境
一、国际环境
二、国内环境
第二节  全国的战略构想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界定及特征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范围
二、长江经济带范围的界定
三、长江经济带的自然禀赋
四、长江经济带的社会经济水平
第四节  战略价值与意义
一、战略目标和任务
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流域经济的科学基础与应用
第一节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核心内容
四、生态区域论
第二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分工合作
一、成本学说
二、要素禀赋学说
三、新贸易理论
四、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五、劳动分工的维度
第三节  产业转移理论:转移合作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三、雁行模式理论
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四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创新合作
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第五节  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二、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原理
三、增长极理论的实践分析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发展沿革
第一节  孕育阶段(改革开放前)
第二节  准备阶段(1978~1991)
一、长江经济带土地资源利用
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合作
三、长江经济带的生态问题研究
第三节  启动阶段(1992~2001)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
二、长三角地区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起步
第四节  停滞阶段(2002~2005)
一、长江经济带政策搁浅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
三、长江经济带内中心城市成长为增长极
第五节  复苏阶段(2006—2012)
一、长江经济带政策重启
二、长江经济带中城市组团式发展
第六节  腾飞阶段(2013~)

第二篇  专题篇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联系
第一节  交通联系现状评价
……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的社会联系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合作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安全合作
第九章  上海自贸区与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第三篇  借鉴篇
第十章  莱茵河流域开发
第十一章  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
第十二章  湄公河流域开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