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变革过程中,旧的制度结构已基本打破,新的制度结构尚未形成,这种尚未定型的制度结构导致人们的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上升,人们的预防性动机增强,居民消费趋于谨慎,储蓄倾向上升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把过去由国家统一承担的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转变为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和工资福利的市场化分配。一方面,增加了社会就业的不确定性,就业难,失业增加,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原来由国家负担的带有福利性的保障逐渐采取市场化方式,由居民自己承担的货币性支出越来越多,居民支出不断增加的预期越来越强。面对上述情况,人们的预防性动机越来越强,消费更趋谨慎,储蓄倾向上升。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对居民住户的调查显示,教育(36.50%)、养老(31.5%)、医疗(10.1%)、住房(7.2%)位列居民储蓄目的的前四位。
(二)由生产方式变革而引发的收入分配方式变革加快了高收入阶层的形成,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储蓄成为拥有金融资产的最主要形式
这些年来,我国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变革。一方面是非公经济的大力发展,促进了企业家阶层和有产阶层的形成,收入分配方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二极化方面向发展;另一方面在公有制包括行政机关中引入激励机制,实行告别平均主义拉开差距的收入分配政策。这些改革无疑扩大了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呈增长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2,2005年已经上升到0.4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比例由1985年的1.86:1,增加到2006年的3.28:1。同时,最富有的20%的人群拥有全部存款量的80%,而其余80%的人群只拥有全部存款量的20%。高收入阶层消费带有典型的享受性和发展性特征,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这一阶层已经拥有了较多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一般性消费品的消费欲望较低,享受性消费又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明显缺乏热点支撑。加之目前市场上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金融产品有限,满足不了高收入阶层的投资需求。在这种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银行储蓄成为部分高收入阶层拥有金融资产的最主要形式。
(三)我国居民的储蓄动机决定了我国的高储蓄具有稳定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首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主要表现为防风险储蓄。我国正处在一个从计划到市场、从农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变进程,这个进程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包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仍将存在,许多居民仍会为此进行预防性储蓄。其次,我国居民储蓄相当程度上表现为积累性储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