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总体思路及体系结构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总体思路
1.2.3 体系结构
1.3 本研究相关理论依据
1.3.1 二元经济理论
1.3.2 唯资本论发展观
1.3.3 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
1.3.4 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过程与文献评述
2.1 中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演进过程
2.1.1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的实证描述
2.1.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的阶段
2.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文献评述
2.2.1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影响
2.2.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研究
2.2.3 现有解释的缺陷与不足
3 经济结构转变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1 经济结构转变
3.1.1 经济结构的内涵
3.1.2 经济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
3.2 经济结构转变中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的一般规律
3.2.1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论模型
3.2.2 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的一般规律:倒U型曲线
3.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倒U型曲线演进的实证证据
3.3 中国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3.1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非均衡结构转变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3.3.2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3.3.3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3.3.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核心是结构转变
4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1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文献简述
4.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算
4.2.1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基本思想
4.2.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基本方法
4.2.3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4.2.4 估算结果与分析
4.3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检验
5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户规模、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5.1.1 农户规模与农业技术创新
5.1.2 农户规模对农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经验证据
5.1.3 农户规模约束下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
5.2 交易费用、农业专业化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5.2.1 农户选择经营方式的均衡模型
5.2.2 中国农业专业化程度偏低的原因分析
5.2.3 “农户+集体+市场”是中国农业走专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5.3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经之路
6 中国乡村工业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6.1 中国农民的收入结构、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6.2 市场的不均衡开放与乡村工业崛起: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6.2.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6.2.2 理论模型
6.2.3 实证检验
6.3 乡村工业城市化、私有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6.3.1 乡村工业城市化和私有化对支农建农及补助社会支出的影响
6.3.2 乡村工业城市化和私有化对就业的影响
7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7.1 问题的提出与现有文献评述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现有文献评述
7.2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工业化
7.2.1 农产品价格与职工工资
7.2.2 要素价格比与企业技术选择
7.2.3 寻租、国有企业技术选择与国有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7.3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工业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7.3.1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工业化延缓了结构转变的速度
7.3.2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工业化对农村与城市居民就业的不对称影响
7.3.3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工业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检验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体系
8.2.1 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优先序
8.2.2 经济结构转变由非均衡走向均衡
8.2.3 劳动力的“去商品化”和“商品化”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