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民财产权利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4857
  • 作      者:
    刘灿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民财产权利研究》以马克思所有制、财产权理论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制度分析为基本方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借鉴经济思想史上近现代财产权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借鉴西方国家财产权制度构建的实践经验,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公民财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实践过程以及当前公民财产权利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财产权利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
展开
精彩书摘
  (三)私人财产权利提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长的条件
  私人财产权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它的生产关系核心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建立这一劳资关系的条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劳动力所有者对其自身劳动力拥有私人所有权,他才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中世纪农奴制和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这一基本制度关系解体的过程,是财产关系破除人身依附关系而取得纯粹经济关系的过程。劳动力私人所有或者说私人财产权利保护的劳动力私人所有,在其之上的雇佣关系的特点是形式上的自由契约和等价交换。“一个价值额最初转化为资本是完全按照交换规律进行的。契约的一方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方购买劳动力。”“货币最初转化为资本,是完完全全符合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权的”②。
  财产权是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的基础和条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崇尚经济自由。“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③“看不见的手”一直被解释为市场力量,其核心是自由价格的作用调节着受自我利益驱动的经济活动者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的行为,最后能够或无意中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和经济增长。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是他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哲学观。斯密的自由主义哲学观认为,在社会的自然秩序中,个人具有“自然的自由”追逐他们的利益,这种自然自由涉及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经济的自由,是从事自己个人事务的自由,它处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在受到司法限制的环境中起作用。这种限制不是对贸易、讨价还价、制造、工资的限制,而是在更基本层面上的限制,即受到公正的限制。⑤以斯密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用经济自由主义反对的是18世纪的重商主义,反对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政府管制。财产权是经济自由的基础和条件,即公民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与他人进行经济交换作为自由的保证。财产权作为经济自由的保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使人(经济人)能够自主、理性地参与经济活动,在这方面,个人的财产可向社会提供关于他的能力的信息,包括他承担责任的能力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财产具有“抵押”的作用;另一方面,财产又使人能够在某种社会组织方式、关系所可能具有的强权威胁、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自主、安全地选择退出,如从被操纵的市场交易条件下退出,从受强制的雇佣劳动关系中退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财产起着一种“保险”的作用。在这两种意义上,财产权都是一种自由选择权。
  私人财产权利体系促使城市经济的发展。欧洲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多数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业和手工业的集中之地,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消费性经济的特色。随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城市经济加速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工业日益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成了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交通的中心。西欧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城市集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的积聚,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城乡关系的改变和市场的统一,独立工商业组织的兴起,等等。城市能够发挥积聚市场经济要素的作用,与私人财产权利的确立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公民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没有公民财产在包括国王在内的各级封建领主面前的不可侵犯,没有封建行会对私人财产权利行使自由的限制,没有私人土地财产权利确立和自由买卖,市场经济要素也不可能在城市集聚。西欧近代经济史表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通过市场集中起来的商业资本,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城市呢绒商人,这些商业资本后来一部分流入农村土地市场,促进了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和资本主义农业的产生,另一部分在城市发展起了工场手工业,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法国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尔和英国西部诸郡的手工工场,它们成为资本主义大工厂的先驱。而这一切都与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有着历史关系。
  私人财产权利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制度环境。建立财产权所有权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财产的安全,从而使得财富的激励与财富的积累得以实现,而这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财产立法允许个人合法地追求财富,并对他们取得的财富提供法律保护。保护财产权,实际上给财产所有者提供一个理性预期,使他们有信心为财产增值而投入生产性劳动,对积累财富有安全感。追求财富的行为既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律保护私人财产权利实际上是引导把每个人追求财富、,爱惜财富、保护财富的自觉性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也表明,英国“光荣革命”后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生长的制度框架,即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权。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基础
(一)关于财产权的基本问题
(二)关于公民社会、私人财产权利与市场经济
(三)关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产权制度
三、分析视角、维度和理论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的财产分析视角:财产权结构的生产关系分析
(二)在财产权利结构分析上的四个维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产权制度的整体构架
四、研究方法
五、内容安排

第一章  财产权理论:溯源及发展
一、财产与财产权的含义分析
(一)物与财产
(二)财产与占有
(三)财产权制度
二、财产权思想来源及哲学基础
(一)自由主义价值观
(二)洛克的自然权利论
(三)休谟的正义规则论
(四)黑格尔的意志学说
(五)罗尔斯的正义论
三、马克思的财产权思想
(一)马克思对财产关系的研究:所有制范畴
(二)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关系的研究
(三)马克思论财产所有权的本质
(四)财产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四、财产权理论的现代发展
(一)交易费用与产权
(二)产权的类型及其效率
(三)关于私有产权
(四)关于共有产权
(五)现代财产权概念的扩展

第二章  西方公民社会、市场经济与私人财产权利
一、西方公民社会与财产权
(一)公民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当代
(二)公民社会的概念辨析
(三)近代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
(四)公民社会与财产权的关系
二、西方私人财产权利体系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私人财产权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二)私人财产权利体系在西欧社会的确立
(三)私人财产权利提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长的条件
三、西方各国私人财产权利的宪法保障模式
(一)私人财产权利保护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二)宪法的财产权与民法的财产权
(三)财产权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四)宪法保障财产权的历史流变
四、资本主义私人财产权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内在矛盾
(一)资本主义私人财产权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资本主义私人财产制度的内在矛盾
五、所有权社会化与当代财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所有权社会化的思想来源
(二)从所有权观念与制度看所有权社会化
(三)所有权社会化趋势的发展及其影响
(四)所有权社会化与现代社会公民财产权的宪政特征

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财产权结构分析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公民财产权结构:现状、特征和趋势
(一)居民财产总规模和人均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
(二)财产权种类和财产权主体范围迅速扩大
(三)金融资产财富分化效应明显
(四)财产分布的非均等性和集中度较高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财产分布及财产性收入的调节
(一)美国模式
(二)欧洲模式
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财产权结构的内在矛盾解析
(一)财产权结构分化必然带来社会利益关系失衡
(二)贫富差距是财产所有权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直接后果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限制了财产权结构调整的空间
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公民财产权结构分析:基于转型国家的视角
(一)俄罗斯、东欧的经济转型与公民财产权利结构的变化
(二)拉美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公民财产权利结构的变化
(三)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我国公民财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历史上的财产思想和财产权制度
(一)中国古代财产思想
(二)财产权思想在近代的演变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财产权制度:从承认私有到排斥私有
(一)过渡时期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和“大一统”公有制结构的形成
(三)公民私人财产在社会财产权结构中基本消失
三、改革开放后财产权制度与财产权结构的演变
(一)发展非公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城镇公有住房制度改革和私人获得房屋产权
(四)公民家庭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积累
四、社会阶层结构与公民财产权结构
(一)私人财产权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
(二)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其特征
(三)社会阶层结构与财产权结构

第五章  经济转型期我国公民财产权结构的特征及其矛盾
一、转型期我国公民财产权的结构特征
(一)财产形式多样化
(二)财产总规模快速变动
(三)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上升较快
(四)财产性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二、当前财产权结构的突出矛盾
(一)从财产权拥有看:财产权获得与能力的非均衡
(二)从财产权所得看:劳资利益关系失衡
(三)从财产权行使看:公权侵害私权问题突出
(四)从财产权分布看:财产占有差距明显扩大
三、转型期公民财产权结构矛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当前公民财产权结构反映了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生产关系
(二)财产占有不均和利益冲突是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内生性矛盾

第六章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时期(1949~1953)
(二)合作化时期(1953一1958)
(三)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年至今)
二、现行农地制度的产权特征和研究视角
(一)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产权特征
(二)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三、集体所有制框架下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性质与内涵
(一)财产权是生产关系
(二)土地财产权利的内涵
(三)建立以现代物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体系
四、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实现路径
(一)土地确权颁证
(二)改变农户与国家之间关系
(三)引入实现农民财产权利的市场机制
(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五)实现乡村民主和村民自治
五、构筑农民和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产权基础: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研究
(一)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源起
(二)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内容
(三)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风险及矛盾
(四)构建确认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制度结构:改革取向和路径

第七章  公民财产权利、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
一、公民财产权利与社会资本的纽带关系
(一)对于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解
(二)公民财产权利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关系
(三)公民财产权利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关系
二、公民财产权利的确立与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公民财产权利的确立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二)公民财产权利、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完善中国公民财产权利体系的思考
(一)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公民财产权利体系的不完备性
(二)社会资本视角下完善我国公民财产权利体系的理论思考

第八章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财产权制度:一个整体性制度框架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民财产权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财产权利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公民财产权利
(三)公民财产权利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民财产权制度:价值取向与核心概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财产权思想及价值观
(二)以产权正义为核心价值构建财产权制度
(三)财产权制度应体现三对核心概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财产权制度的整体架构
(一)制度功能
(二)制度目标和制度要素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民财产权制度:多层次制度建设的视角
(一)确立公民财产权的最高法律地位
(二)界定公民财产权行使中的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

第九章  财产权法律制度的构造、演进及我国财产权法律制度的重塑
一、近现代西方国家财产权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近现代西方私有财产权演进制度的思想基础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财产权思想演进的轨迹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财产权思想的核心
(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财产权思想演进的实质
二、西方国家财产权法律制度的立法实践
(一)财产权在宪法实践中的变化
(二)财产权在不同法系民商事法律中的比较分析
(三)中国近现代财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与演进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民财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我国公民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构建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
(二)我国公民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中国公民财产权利法律制度构建与完善的重点
(四)完善我国财产权保障制度的具体建议
(五)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