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错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2628
  • 作      者:
    (美)卡罗尔·塔夫里斯(Carol Tavris),(美)艾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错不在我》是全球畅销千万册的《社会性动物》作者、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阿伦森的又一部经典心理学著作,教你看穿谎言与借口,破解思考盲点。本书堪与《乌合之众》、《少有人走的路》相媲美,都是不可不读的心理学经典著作。
  当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人们为什么只想逃避责任,甚至不自觉地说谎?为什么公众人物外遇,罪证确凿时,当场抵死不认,却在隔天的道歉声明中却说:“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他人的虚伪,而不去反顾自身?《错不在我》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自我辩护心理在发生作用,当错误发生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将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或找一些客观原因,完全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这样的心理你我都有,无论你是总统还是普通人。
  不假思索的自我辩护就像流沙一样,会让我们越陷越深。它阻碍我们看见自己犯错,更何况改正错误;它扭曲现实,让我们无法获得评估局势所需的信息;它使得爱人、朋友及国家间的嫌隙加深;它让我们无法摆脱坏习惯;它让罪犯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它让许多专家无法改变过时的观念和做法,而对公众造成伤害。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避免掉入自我辩护的陷阱。
展开
作者简介
  卡罗尔·塔夫里斯(Carol Tavris),社会心理学家、演说家和作家。她还为《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和其他一些出版物撰写心理学专栏文章。

  艾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全球销量突破千万册的《社会性动物》作者。他被同时代的人推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过由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写作、教学和研究3个最高奖项的心理学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虽然事情发生了,但这不是我的错!”
  每当人们犯下错误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自我辩护来尽力消除那些动摇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失调。人们会任凭自己的头脑虚构出免除责任的种种理由,不断强化自己聪明、有德行、不会犯错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却恰恰让我们变得愚蠢、没有德行、错误不断。这就是自我辩护造成的危害。
  《错不在我》基于多年的心理学研究,是极具洞察力和吸引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美国心理学界梦幻组合”、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以流畅有力的文字和生动有趣的事例,从政治、法律、医学、家庭、爱情与人际关系等各个角度,对人类是如何进行自我辩护,自我辩护导致了何种伤害,以及我们如何克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周围那些死也不认错的人感到既气愤又好奇,那就不要错过这本书。它不仅揭示真相,还会让你发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同样的角色。我们都是为自己辩护的金牌律师,最可怕的是我们通常对此毫无觉察,就像有人说的,“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误”。好在这本书是一面毫不留情的镜子,不仅能照见别人还能帮我们看清自己。
  ——汪冰,积极心理学家

  一本直指真理的好书!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调,把他们的观察和研究聚焦在了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上——在“认知失调”的心理机制下,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为错误辩护,推卸责任,以至于错上加错、不能自拔。这既造成了个人的不幸,也往往造成组织乃至民族和国家的不幸。读了这本书后,我们也许会变得离愚蠢远些,靠聪明近些。
  ——杜跃进,《经济参考报》总编辑

  塔夫里斯和阿伦森将他们杰出的才华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富有社会洞察力并极具科学性的熠熠生辉的模型。假如你不想犯错误,就一定要阅读这本书。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作者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而又赏心悦目的著作,睿智是其主要特点。塔夫里斯和阿伦森揭示了人们是如何逐渐相信自己是正确而又具有理性的……以及人们为什么会在面对截然相反的证据时,仍然维持那种危险的自我欺骗。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幸福课》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假定有两个在态度、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相同的年轻人,他们都相当诚实并且对某件事都持有同样温和的态度。例如,他们都认为作弊不是一件好事情,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坏的罪行。现在,他们两人正在接受一场考试,这场考试将决定着他们能否考取研究生。在撰写一篇重要的文章时,他们都感到毫无线索可循。眼看就要错过这场考试了……此时他们每人都得到了一次作弊的良机,他们可以读到其他同学的答案。这两个年轻人与自己的欲望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其中一个人屈服了,而另外一个人则抵挡住了诱惑。做出这两种决策可谓一念之差,他们两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选择对方的决策。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某种重要的东西,但也付出了各自的代价:其中一个人为了获得好成绩放弃了诚实,而另外一个人则放弃了好成绩保全了自己的诚实。
  现在的问题是:一周之后,他们会如何看待作弊?假设他们都有足够的时间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那位屈服于诱惑的年轻人会认为,作弊并没有太大的罪过。他会对自己说:“嗨,人人都会作弊。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为了将来的前程我必须这样做。”而拒绝了诱惑的那位年轻人则会认为作弊的不道德程度加强了:“实际上,那些作弊的人是非常无耻的,他们应当被学校永远开除,对他们必须做到惩一儆百。”
  在这两个学生自我辩护水平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其一,他们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大;其二,他们的看法已经内化,他们认定自己一直这样看待作弊。24似乎一开始他们站在金字塔顶端,相距不过几毫米;但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之后,他们已经滑落到了金字塔的底部,站到了塔基相对角的两端。那个没有作弊的学生认为另一个人是完全不道德的,而作弊的学生则认为另一个人是不可救药的清教徒。这一过程揭示了受到过痛苦诱惑的人是如何抵制诱惑,进而几乎要屈服于诱惑,但是在最后一刻却又抵挡住诱惑,并如何逐渐厌恶甚至憎恨那些没有成功抵挡住诱惑的人。正是那些几乎注定要生活在玻璃屋里的人们,掷下了第一块石头。
  金字塔的比喻可以运用于与道德抉择和生活抉择有关的绝大多数决策。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将考试作弊替换为:临时决定做某件事(或者拒绝这样做),尝试吸食某种毒品(或者拒绝这样做),食用类固醇来提高运动能力(或者拒绝这样做),维持一段麻烦不断的婚姻关系(或者拒绝这样做),指证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或者拒绝这样做),为保护自己的雇主、保住自己的工作而说谎(或者拒绝这样做),生育子女(或者拒绝这样做),寻求一份工作(或者在家带孩子)。一旦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个人拿不定主意,或者一旦这两种选择各有得失,那么他便会急于为自己做出的决策辩护。但是,当这个人站在金字塔底部的时候,犹豫不决便会变为确定无疑,他会同任何与其观点相左的人针锋相对。
  这一机制使得人们习惯做出的“我们这些好人”和“他们那些坏人”的区分变得模糊。当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往往并非黑与白、做与不做的选择,而是后果不明朗的灰色选择。人们所采取的第一步行动往往是模棱两可的,而正确的决策也并非总是一清二楚。人们做出了一种过早的、明显不合理的决策,然后通过为其辩护来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由此落入一个环环相扣的陷阱——行动,辩护,再行动,这使得我们行动的强度和承诺得以强化,并最终导致我们远离最初的意愿和准则。
  ……
展开
目录
引言  骗子、傻瓜、歹徒和伪君子为什么会容忍自己的行为?
第一章  认知失调:自我辩护的原动力 
第二章  傲慢与偏见,以及其他盲点 
第三章  记忆:自我辩护的历史记录者 
第四章  良好的愿望与糟糕的实践:心理治疗中的“闭环思维”
第五章  司法系统中的失调与自我辩护
第六章  爱情杀手:婚姻中的自我辩护
第七章  创伤、裂痕、战争与自我辩护
第八章  承认错误,放弃自我辩护
后记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