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文明知识50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117892
  • 作      者: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知识50问》结合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理念培训需求,聚焦“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发展方式、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个专题热点,采用“问答式”深入浅出解析生态文明知识的50个核心问题,便于读者按需查阅。内容侧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解释和辨析。为了帮助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在每章节后附参考文献以供进一步选择扩展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五、我国提出生态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生态文明”一词主要被中国学者使用,在西方的学术领域中很少涉及。两方人文社会科学受“现代性危机”、绿色运动和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中期起,在文化、哲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针对未来社会的政治哲学基础、文化观或世界观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有关生态文明的一些“重叠共识”,逐渐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等多种与反思“生态危机”、拯救人类文明相关的学科领域。从人类发展进程的角度,西方学者提出的相近词汇是“生态学世纪”、“生态时代”、“生态社会”、“生态现代化”等。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者首次使用牛态文明一词并进行内涵阐释。1985年在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第二期介绍了1984年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期发表的有关文章摘要。文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从现代生态要求的角度看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特征。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方法及其物质基础、工艺以及社会同自然相互作用的思想,而且还包括这些问题与一般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规范和要求的一致程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思华1986年初在上海中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群众的全面需要,达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并在其1997年出版的《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社会文明形态”。
  1987年,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提出如果从人与自然相瓦关系角度看,“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这种文明就是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从生态文明的内容出发,人类社会同样可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蒙昧时代,是指人类根本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社会的人没产生的时代。野蛮时代,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基础上,人类把自身当做自然界的主人,看成是自然界的征服者的时代。而文明时代,则是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人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是自然界的精心管理者的时代。”他认为,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
  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全国绿化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巩同成果加快发展,提高国土绿化水平》报告中,作为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了“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的重要命题。我国学术界真正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在小范同对生态文明的产生、历史地位、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以后形成研究热潮①。
  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体现在我国的执政纲领中始于党的十六大。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标中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给小康社会注入了绿色的生态内涵,强调我国应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在“五个统筹”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同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提出,我国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态文明理念
一、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为什么说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重大飞跃?
三、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四、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五、我国提出生态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六、我国古代有哪些思想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七、如何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八、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有什么区别?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
九、如何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与创新意义?
十、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十二、为什么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十三、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四、如何理解美丽中国?
十五、如何理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转变发展方式
十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十七、怎样理解和认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十八、如何体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
十九、为什么要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的重点是什么?
二十、为什么要发展现代新兴产业?
二卜一、什么是清洁生产,相关国家政策有哪些?
二十二、什么是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是什么?
二十三、什么是低碳经济?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二十四、什么是绿色经济?它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什么关系?
二十五、中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二十六、如何以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十七、推进新型城镇化如何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十八、为什么说现代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二十九、资源管理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是怎么回事?
三十、什么是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
三十一、什么是生态产品?怎样增加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三十二、什么是生态安全?
三十三、什么是国家公园体制?
三十四、为什么说在严重污染地区要有序实现河湖休养生息?
三十五、为什么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
三十六、什么是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
三十七、什么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十八、什么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进展如何?
三十九、防灾减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有哪些政策与行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四十一、为什么说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
四十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四十三、评价和考核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十四、如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四十五、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四十六、什么是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制度?为什么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四十七、我国有哪些环境管理制度?
四十八、为什么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四十九、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五十、如何充分发挥妇女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