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117685
  • 作      者:
    曾建林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力求在传统经史考证方法基础上借鉴现代历史学与解释学理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对欧阳修经学思想的发生背景、发展阶段以及地位与影响进行深入考察,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跨越前人,对其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要点如下:(1)宋初经学转型的主要表现就是疑经、议经风气的出现,这也是义理经学的一个特点。(2)在宋初的经学转型和儒学复兴的同时,四书学也同时兴起。本文在梳理欧阳修四书学思想基础上,指出欧阳修在推崇《孟子》、《论语》的同时,对《中庸》、《论语》、《孟子》也都同样予以质疑,这表明直面原典探录本义是欧阳修经学研究的一贯原则。(3)宋初经学转型实际上是中华文化在文统、道统和正统理论上的一个多维重构过程,欧阳修以经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文学复古运动、正统史学编纂以及儒家道德实践,完成了对宋初文统、正统、道统的构建,从而也确立了欧阳修在宋初经学转型中的领袖作用与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欧阳修在《鲁问》中着重提出《鲁颂》(特别是《泮水》、《閟宫》)所述与《春秋》所述历史不相符的问题,并在下文对《鲁颂》中提到的僖公功绩(《泮水》曰:“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武臣,在泮献馘。”又曰:“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又日:“景彼淮夷,来献琛。”《閟宫》日:“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又日:“淮夷来同,鲁侯之功。”又日:“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比照《春秋》,进行逐项分析。首先,欧阳修考证了僖公在位期间鲁国的征伐情况,指出其在位三十三年间,处处受制,仅有的两次自主攻伐对象全是小国,对大国的征伐仅充当了小角色,因此,从《春秋》来看,“鲁非强国可知也,焉有诗人所颂威武之功乎?”其次,对于《泮水》提到的“克服淮夷”之事,据《春秋》所载仅提到过与齐侯相会谋救鄫国,因此可见淮夷并未“克服”。第三,关于《閟宫》所讲的“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之事。欧阳修分别对戎狄和荆舒之史实与僖公之世进行了考证。根据郑玄的解释,伐戎狄是讲僖公参与了齐桓公伐山戎的义举。但欧阳修据《春秋》考证出,僖公在位时间与齐桓公伐山戎的时间不符合,而僖公十年时齐侯许男伐戎,鲁又没有参加。因此郑玄的解释是没有依据的。孟子说的“周公方且膺之”是指周公,而非僖公,此解释更是不通。至于“荆舒”,僖公时代,作为“荆”的楚国十分强盛,在与楚国的交战中鲁国处于不利地位。而“舒”则未有与鲁交往的历史。因此,《盟宫》所讲的“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也是不符合《春秋》史实的。第四,对于“逐荒徐宅”也不见于《春秋》。综上所论,欧阳修不仅对《鲁颂》中称颂鲁僖公功绩的内容予以了否定,而且他还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质疑:“《诗》,孔子所删正也;《春秋》,孔子所修也。修《诗》之言不妄,则《春秋》疏谬矣;《春秋》可信,则《诗》妄作也。其将奈何?”这种六经之间的矛盾甚至已动摇了经的地位。虽然欧阳修说“虽其本有所不能达者,犹将阙之是也。惟阙其不知以俟焉可也”,将问题放在不予回答的位置,但实际上这种质疑已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影响。
  以上比较可知《鲁问》与《鲁颂解》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观点差异。首先,在《鲁颂解》中欧阳修对《诗经》的经学内容还没有产生怀疑,相信经由孔子删定,绝对可信。虽然他提到僖公有“《春秋》之贬”,但并没有就此展开下去,其重点是对经本身作辩护。而到《鲁问》,欧阳修对前期的疑点展开论述,指出《春秋》与《诗经》之中存在不可调解的矛盾,最终走向对经的怀疑。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欧阳修经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自小读经,经学仕宦
第二节 厌众说乱经,大胆怀疑
第三节 著书成说,推动宋学发展

第二章 欧阳修《易》学思想
第一节 欧阳修疑古的《易》学思想
一、批“十翼”,“排《系辞》”
二、“推天地之理,以明人事之始终”
三、朴素的《易》学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欧阳修《易》学解经方法
一、考其文义,先求其意
二、独尊理性,质以人情
三、质诸圣人,阙疑存问
第三节 欧阳修与王弼《易》学的比较
第四节 欧阳修《易》学的影响与地位

第三章 欧阳修《诗经》学思想
第一节 欧阳修《诗经》学发展背景
一、唐中后期《诗经》学的发展
二、欧阳修《诗经》学著作及《诗经》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欧阳修的《诗经》学思想
一、对《诗经》作者、内容及孔子删《诗》的认识
二、对《诗序》作者的认识
三、对《诗经》的怀疑
第三节 欧阳修“求诗本义”的解诗方法
一、诗“本义”、“末义”的区分
二、阙其所疑的解诗态度
三、求本义的方式
第四节 欧阳修对《序》、《传》、《笺》的批评
一、疑《序》、改《序》
二、对毛、郑的批评
第五节 欧阳修对《诗经》时世的考订
一、对二南时世论的批评
二、对郑氏《诗谱》的修订
第六节 欧阳修《诗经》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诗解九篇”及欧阳修《诗经》学思想的前后差异
二、对《青蝇》篇的怀疑与解说
三、《诗经》语助词的问题

第四章 欧阳修《春秋》学思想
第一节 唐中叶至宋初的《春秋》学背景
第二节 欧阳修对三传与经关系的认识
一、经传相异,舍传从经,不尽废传
二、批三传之失
第三节 欧阳修对《春秋》的认识
一、关于经、史关系
二、《春秋》笔法与《春秋》之义
三、立足于人事的《春秋》观
四、首开以“正统论”上系《春秋》
第四节 欧阳修《春秋》学对其史学的影响
一、以“春秋笔法”褒善贬恶
二、力求“简而有法”
三、“不没其实,直书不隐”
四、“书人不书天”

第五章 欧阳修关于《书》、《礼》及四书的思想
第一节 欧阳修的《尚书》学思想
一、对《尚书》的认识
二、辨析文王称王问题
三、《日本刀歌》中的《古文尚书》问题
第二节 欧阳修的礼学思想
一、以人情为本的礼学思想
二、对《周礼》的认识与怀疑
三、对《礼记》、《仪礼》的认识与怀疑
第三节 欧阳修的四书学思想
一、对《中庸》的认识
二、对《论语》和《孟子》的认识

第六章 儒学复兴运动中的欧阳修
第一节 宋初经学的转型和欧阳修经学的特点
一、宋初的儒学复兴与经学转型
二、欧阳修经学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儒学复兴运动中的欧阳修:道统、文统、正统的建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