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文化丛书·以孝齐家:孝与社会风俗》从多个方面讲述了社会风俗中的种种孝文化。在衣食住行中的养亲风俗中,作者结合古人实例,重点讲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长辈。在孝与人生礼俗中,作者还分别就婚姻、生育等礼俗中反映的孝意识进行了叙述。在丧葬风俗中的孝中,分别就丧葬仪式中反映出的孝文化进行了论述。在孝与祭祖风俗中古人慎终追远的祭祖行为中包含了对先人的无限缅怀和孝敬。
第一章 奕奕新堂,父母寿康——衣食住行中的养亲风俗
《孝经·纪孝行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养亲风俗指在生活饮食起居方面,也就是衣食住行风俗中对父母的侍奉、敬爱和礼节。
一 养则致其乐
“养则致其乐”是指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要让父母感到幸福、快乐,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吃饭穿衣敬父母,让父母在子女的孝敬下有个幸福的晚年。
(一)甘肥供奉的孝子们
赡养父母,最根本的是让父母衣食无忧。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曾讲,当时的社会风俗中有“五不孝”:懒惰不事生产,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吃喝赌博,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贪财好利,偏爱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胡作非为,株连父母,四不孝也;好勇斗狠,危害父母,五不孝也。“五不孝”之中,“不顾父母之养”占了三条。所以,孝敬父母,首先是养父母。
《礼记·内则》强调,在饮食方面,对父母要“问所欲而敬进之”。上述司马光强调的“将食,妇请所欲于家长,退具而供之”。也就是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父母想吃什么,子女就应该供养什么。
饭做好后,要先端给父母,端上来就走不行,要等父母开始吃了才能退下。《礼记·内则》叫“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司马光叫“尊长举筯(举筷),子、妇乃各退就食”。
《礼记·曲礼》强调:“父子不同席。”《礼记·内则》载:“与恒食饮,非餕莫之敢饮食。”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称作“恒食”,“餕”是吃剩饭。现在的“不同席”,是不在同一桌上,在古代是子、妇得等父母吃完了以后才能吃。南朝梁王僧孺小时候,有人给他父亲送来冬李,拿了一个先给他吃,王僧孺说:“大人(父亲)未见,我不能先尝。”
“粥美尝新米,袍暖换故绵。”古代给父母吃精美的食品称作“致甘肥”、“奉甘旨”。如三国曹植的《灵芝篇》讲,汉代董永奉养父亲,“佣作致甘肥”。《晋书·高菘传》载,东晋高菘的父亲高悝,“菜蔬不厌,每致甘肥于母”。南朝梁冯道根,“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元史·孝友传一》载,河南偃师人张恭,孝敬母亲冯氏,到了荒年,“夫妇采野菜为食,而营奉甘旨无乏”。
元朝人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中,姜诗妻纺织养姑、王祥卧冰求鲤以及子路负米、丁兰刻木、郭巨埋儿、孟宗哭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
第一章 奕奕新堂,父母寿康——衣食住行中的养亲风俗
一 养则致其乐
二 病则致其忧
三 居则致其敬
第二章 子到英年亲白头——孝与婚姻生老风俗
一 未知门户谁堪主——祈子、弃婴、过继
二 为了祖宗血脉的延续——不毁伤发肤
三 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过生日和祝寿
四 父母之命——儿女婚姻的圣旨
五 婚礼中的孝
六 孝的社会性外延——敬老尊长
第三章 生者恪守丧亲礼,死者倍感黄土暖——丧葬风俗中的孝
一 贵尽人间礼,慰藉逝者魂——丧亲巡礼
二 奔丧路上泪涌泉——讣告、奔丧、賻賵、谥号
三 让父母到另一个世界安居
第四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孝与祭祖风俗
一 悲肠自断非因剑,啼泪涟涟不是尘——守制
二 清酒骍牡,享于祖考——祭祀
第五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风俗中的孝
一 天上人间来相会——与先代宗亲共团圆的春节
二 童叟拜扫欲断魂——清明节
三 佛、道孝节的重叠——中元节和盂兰盆节
四 十月一,送寒衣
第六章 信仰风俗中的孝
一 孝感天地——给孝披上神圣的灵光
二 孝亲胜念千声佛——佛教中的孝
三 中国神灵们的孝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