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31877
  • 作      者:
    张士运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是一本以技术转移为主题的论著,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其中,理论部分参考了国内外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在其中阐述了编著作者的自身见解,内容包括技术转移的概念辨析、模式与路径、动因机理与影响因素、一般规律和作用等;实践部分作者针对中国、德国、美国三国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比较研究,同时,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中国和德国两国企业的技术转移状况,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1.1.2技术转移的主体
  技术转移主体是指技术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产学研合作组织,以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1)供给方
  技术转移的供给方一般是指有能力研究发展一些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者提供某种技术服务的机构,也就是技术的源泉。高等院校是最重要的技术源泉之一,它承担着培养人才、知识生产和技术创造三重任务,在技术转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科研机构以及某些产学研合作组织、工程中心也是重要的技术转移供给方;企业通过裂变、专项贸易、合作生产、技术交换,甚至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机制或者联系,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也日渐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以企业作为供给方的技术转移在实用性、操作性、专门性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产学研合作组织作为技术转移供给方高。
  (2)需求方
  技术转移的需求方是指对于供给方所提供的技术、工艺或者技术服务等有需求的机构。一般来说,企业是最大的技术转移需求方;现在有一些研究所、高校、工程中心、产学研组织也逐渐演化为技术转移的需求方。
  随着企业对于高新技术、工艺等方面需求的增加,同时某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在技术转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企业必然会极力参与并稳固其在技术转移中的主体地位,而一旦企业失去了这样的主体地位,产学研的链条就会砰然断裂,各方极力追求的技术转移就会化为泡影。
  (3)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是指那些直接为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提供场所、技术经纪、技术产权交易、技术信息、技术评估、技术论证等服务的机构或组织。这些机构或组织既包括为技术转移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技术集成与经营服务、技术经纪服务、技术投融资服务、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评估和论证服务,或自身购买技术后进行二次开发、集成、再创新,然后将技术转移出去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包括提供上述服务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附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在理想的情况下,知识和技术转移以一种自我组织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在研发和营销合作中是很典型的,因为所要交流的知识和信息的具体内容和数量都已经清楚地写入协议。在其他情况下,潜在的伙伴之间彼此并不认识,缺少参与转移流程的经历(诸如一些较小的公司),这时通常有必要通过特定的中介机构和转移组织来支持转移和交流活动。
  转移组织可以完全投入到转移活动之中,如大学的转移办公室、工商商会或经济促进机构。此外,其他组织承担不同的任务,例如,负责将研究、开发和转移活动结合起来。应用研究所、产业研究组织、能力中心和产学合作研究中心就属于这种情况,大学也是如此,大学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员也要参与产业合作(从而参与转移活动),而且转移是大学除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项任务。
  其他组织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和技术转移的具体工作之中。最突出的是专利和许可办公室、创业扶持组织和创业投资公司。近些年,转移不仅通过特定组织实现,而且也在不同机构问达成的新的合作框架下进行,如公私伙伴关系、集群或能力网络。有关创建公共的或半公共的转移机构,公共计划支持这些办公室的创建和运营,而且也着眼于营造转移友好型环境,比如,通过创业教育、专利和许可激励机制,或针对组建分拆公司的特定的支持活动等。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承担着“媒人”的角色,但绝不是简单的牵线搭桥,它们活跃于技术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通过沟通大学、科研机构、工程中心和企业之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之间互动,实现有效的技术转移。这里强调的是政府属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
展开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技术转移的概念辨析
1.1  何为技术转移
1.1.1  技术转移的概念
1.1.2  技术转移的主体
1.1.3  技术转移的主要渠道
1.2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转移
1.2.1  技术与知识的概念
1.2.2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转移
1.3  与技术转移相关的其他概念
1.3.1  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
1.3.2  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
1.3.3  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
1.4  技术转移与创新的关系
第二章  技术转移的模式与途径
2.1  技术转移的基本模式
2.1.1  按照技术转移的主导因素来区分
2.1.2  按照技术转移供需方的参与程度来区分
2.1.3  按照技术转移的方向来区分
2.1.4  按照技术内容的完整性来区分
2.1.5  按照技术转移的具体形式来区分
2.1.6  按照技术转移的过程来区分
2.2  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
2.3  技术转移的具体方式
第三章  技术转移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
3.1  技术转移的动因
3.2  技术转移的机理
3.3  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技术转移的一般规律和作用
4.1  技术转移的一般规律
4.1.1  技术转移适用律
4.1.2  技术转移选择律
4.1.3  技术转移的技术经济互动律
4.1.4  技术转移的梯度扩散律
4.1.5  技术转移的加速律
4.1.6  技术转移的生命周期律
4.1.7  技术的网络转移律
4.2  技术转移的作用

实践篇
第五章  中国技术转移实证研究
5.1  中国技术转移体系概况
5.2  中国技术转移主体概况
5.2.1  企业研发概况与技术转移
5.2.2  科研院所研发概况与技术转移
5.2.3  高等学校研发概况与技术转移
5.2.4  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与技术转移
5.2.5  政府与技术转移
5.3  中国技术转移的法律体系
5.3.1  基本情况
5.3.2  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5.4  中国技术转移的政策体系
5.4.1  中央政策
5.4.2  地方政策
5.5  技术转移政策的特点、问题及完善对策
5.5.1  技术转移的特点
5.5.2  技术转移政策存在的问题
5.5.3  技术转移政策的完善对策
5.6  中国研发经费与技术转移
5.6.1  中国研发经费的总体发展状况
5.6.2  基本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5.7  中国科技风险投资与技术转移
5.8  中国技术转移典型案例
5.8.1  案例1: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5.8.2  案例2: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体系
5.8.3  案例3: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
5.8.4  案例4: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5.8.5  案例5:北京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
5.8.6  案例6: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5.9  中国技术转移的具体实践——以北京为例
5.10  中国技术转移总结分析
第六章  德国技术转移实证研究
6.1  德国技术转移体系概况
6.2  德国技术转移机构
6.3  德国技术转移政策体系
6.4  德国研发经费与技术转移
6.5  德国科技风险投资与技术转移
6.6  德国技术转移典型案例
6.6.1  案例1:弗劳恩霍夫协会
6.6 2  案例2:德国电信实验室(T-Lab)
6.6.3  案例3:尖端集群竞赛
6.6.4  案例4:德国联邦工业研究协会
6.6.5  案例5:史太白基金会和史太白转移中心
6.6.6  案例6:高科技创业基金
6.7  德国技术转移的具体实践
6 8  德国技术转移总结分析
第七章  美国技术转移实证研究
7.1  美国技术转移体系概况
7.2  美国技术转移机构
7.2.1  联邦层面的技术转移机构
7.2.2  地方层面技术转移机构
7.3  美国技术转移政策体系
7.3.1  政策总体框架
7.3.2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决策
7 3.3  政府支持的具体计划
7.4  美国研发经费与技术转移
7.5  美国科技风险投资与技术转移
7.6  美国技术转移典型案例
7.6.1  案例1: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中心(I/UCRC)
7.6.2  案例2:工程研究中心(ERC)
7.7  美国技术转移的具体实践
7.8  美国技术转移总结分析
第八章  中德美三国技术转移对比分析与政策建议
8.1  中德美三国技术转移对比分析
8.1.1  政府支持产学研互动的一般立场
8.1.2  中央政府的职责
8.1.3  地方政府的作用
8.1.4  政府干预的形式
8.1.5  中介机构的形式特征
8.1.6  政府协调技术转移活动的形式
8.1.7  产业部门的自我组织
8.1.8  非公共资金的特征形式
8.2  完善中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8.2.1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人员和机构的分配收益
8.2.2  完善制度框架,保障政策的一致性和执行效率
8.2.3  集中支持关键领域技术转移,确保未来优势
8.2.4  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技术转移和转化效率
8.2.5  支持应用研究与产业合作,保持与产业需求紧密联系
8.2.6  自下而上发展中介组织,保证服务的专业化和有效性
第九章  中德企业技术转移对比分析与政策建议
9.1  中国企业技术转移现状分析
9.1.1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9.1.2  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转移现状
9.2  德国企业技术转移现状分析
9.2.1  德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9.2.2  德国企业技术转移现状
9.3  中德企业技术转移对比分析与政策建议
9.3.1  中德企业技术转移对比分析
9.3.2  中国企业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