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型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企业对世界市场的参与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这种参与度与依赖度的增加倘若没有伴随着了解度和掌控力的增强,就可能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本文通过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引申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抑制需求过快增长
不同类型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对钢铁的消费强度(单位GDP消耗钢材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投资驱动型经济体比消费驱动型经济体的钢铁消费强度要高。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直是在靠投资驱动的,这导致了中国较高的钢铁消费强度和高速增长的铁矿石需求。另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钢铁消费强度曲线表现为一条倒U形库兹涅茨曲线,即工业化初期钢材消费强度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在中期,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到后期,钢铁消费强度开始缓慢下降。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钢铁消费强度正从高点开始缓慢回落。因此,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从投资驱动型的粗放发展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精细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技术进步与革新,提升钢铁利用效率;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有助于抑制铁矿石需求的过快增长,减轻未来铁矿石价格上升的压力。
(二)加快炼钢技术设备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有约30%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热轧螺纹钢筋等品种升级换代缓慢,规范和标准不能适应减量化用钢的要求。同时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了铁矿石不能被更高效地冶炼成更高质量的钢铁,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较低的产品的附加值也导致了较低的利润水平,致使钢铁企业在应对铁矿石价格上涨时,回旋空间有限。所以,我国的钢铁企业应该合理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工艺、技术、装备和关键品种自主创新,提升能源和铁矿石等资源的使用效率。效率的提高,就是投入的节约。
另外,中国钢铁工业在2004-2012年问因大规模基本建设而激增近4亿吨/年,目前因经济增长速度平稳着陆,钢铁过剩产能将达2-3亿吨。其中,很大部分是低水平落后产能。产能的无序扩张不但造成了钢铁市场的恶性竞争,而且造成了铁矿石市场需求的过度膨胀,不利于理性价格的形成和平稳化。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节能、土地、环保等法律法规,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财政奖励、考核问责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激励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三)鼓励钢铁行业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钢铁行业虽然总体规模巨大,但分布较散,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2012年行业CR4(粗钢产量排名前四的企业占行业总产量的比例)仅为21.5%,CR10仅为39.2%,而欧盟和日本2007年的CR4高达90.73%、74.7%(白江涛,2013)。这些问题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利于企业规模效益的利用,不利于行业需求的规划和管理。因此,鼓励有管理能力的优秀大型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着力提高行业集中度,也是从需求方面减轻对铁矿石价格上涨压力的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铁矿石价格决定过程中提高议价能力。
(四)完善废钢回收利用体系,提高钢铁循环利用率
废钢作为铁矿石最重要的替代品,具有可循环使用、低能耗低污染等优点。据测算,若用废钢代替生铁炼钢,平均每吨钢可节约铁矿石近1.6吨,减少能源消耗350400千克标煤,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80%以上,减少废水、废渣排放70%以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