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对资本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所创立的资本理论在他的整个经济理论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论述贯穿于《资本论》全书。他不仅重点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的本质,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系统地阐述了资本的构成、形式和类别,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与货币、资本与利润、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形成了全面、科学、系统的资本理论体系。在资本性质方面,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两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以下将围绕这两种屙性重点介绍。
(一)资本社会属性的内涵
资本社会属性的内涵,本质上讲,就是指资本归谁占有。它是资本所具有的一种“生产关系”意义上的特殊性,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资本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问题的集大成之作,他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过程,详细地研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指出:资本的原始积累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一方面把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雇佣劳动者”。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深刻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过程,“资本家把资本转化为各种商品,把它们当作一个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当作劳动的要素来发生作用时,他使活的劳动力和各种死的物质相结合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已经物化的、死的劳动转化为资本,为自行增值的价值”。②
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货币,而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在历史上起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货币经过一定过程就转化为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就在于其不同的流通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形式为:w—c—w,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为:G—w—G,货币首先转化为商品,然后商品再转化为货币,是为卖而买。而且,最后实现的货币是作为增值了的货币而存在的,即预付资本加上一个增加额。马克思把这个增加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由此可见,资本在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能成为真正的资本。
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增值价值,创造剩余价值”①。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的,即工人在生产中耗费的“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②,但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是采取资本家收入的形式被消费掉,而是部分或全部采取了追加资本的形式进行积累,这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资本化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扩大了总资本的规模,从而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就是以这种新的追加资本的形式来增值自己的。资本的这种积累过程就是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再生产不断地被扩大。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处于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中,高度依赖于资本连续不断的运动,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换句话讲,资本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能够生产剩余价值,并且只有运动的资本才能够生产剩余价值。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并不是一种物品,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而成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③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提出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并未说要消灭资本,而只是夺取资本。资本之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资本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一种要素。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内在的和基本的本质规律依然是社会主义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进一步而言,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内容仍然是价值关系及其运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是由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资本采取以公有制形式为主,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已成为资本的所有者和支配者,不存在剥削关系。资本增值部分转化为资本用来扩大社会生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