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管理与国际化经营丛书:服务经济学》:
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是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共存阶段。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较大改变。此前的MPS及其总量指标体系越来越难以反映经济运行情况,难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也不利于国际间进行对比。1992年我国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按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要求,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正式建立服务业统计核算。在这一阶段,我国同时公布MPS体系的国民收入和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但仍然以MPS体系物质生产部门的国民收入指标为主。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核算基础比较薄弱,服务业的行业划分还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
第三阶段为1992年至今。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MPS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越来越明显,因此国家统计局于1993年取消了MPS体系,建立与联合国新SNA接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服务业行业分为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共十二个行业,但尚未建立系统的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服务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传统的服务业统计方法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规范完善的服务业统计制度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服务业统计主要采取常规统计和周期性普查这两种形式,其中以常规统计为主。常规统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服务业,主要以部门统计为主,即除部分服务业统计(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等)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外,其他如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服务行业统计由有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第二类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商务服务业、娱乐业、租赁业和居民服务业等)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抽样调查。周期性普查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有关部门参与。迄今为止,服务业普查已进行了两次。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调查了1991年和1992年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第二次是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将第三产业普查纳入经济普查,对第三产业进行了全面调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服务业普查是经济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统计调查由国家统计局审批、国家统计局登记备案、国家统计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发等三种管理方式。
一、服务业核算数据的收集
服务业核算同GDP核算一样,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在基本概念、口径范围、核算原则上是一致的。受资料的限制,季度核算与年度核算相比,在资料来源、计算方法上有所不同。从行业分类来看,年度核算将服务业细分为14个门类(未包括国际组织)、47个行业;季度核算参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服务业分为6大类,包括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和一个合并行业(其他服务业)。从资料来源来看,年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资料来源有两种渠道,二是统计系统资料,包括运输邮电、商品销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城乡居民收支、价格等各专业年度资料以及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资料、投入产出资料等。二是部门资料,包括交通、税务、工商、财政、旅游、金融(包括人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年度收支决算、资产负债资料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资料同样来自统计系统和各部门,有所不同的是,计算增加值所需要的是相关资料的季度累计数据,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计算,依据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累计数作为间接依据进行计算。从核算方法来看,年度服务业现价增加值核算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以收入法计算结果为准,不变价增加值核算采用物量指数外推法和价格指数缩减法(单缩法)计算;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以生产法核算为主,即只核算季度各行业增加值总量,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缩减法和不变价增加值速度推算法。如季度批发和零售业现价增加值一上年同期本行业现价增加值×当期零售额现价发展速度×调整系数(上年年度本行业现价增加值发展速度/上年年度零售额发展速度),季度批发和零售业不变价增加值=现价增加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即缩减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