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至今已近百年。当时使用的主要是窒息性、刺激性和糜烂性毒剂,如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氰化氢、芥子气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毒剂用量达12万吨,因化学毒剂伤亡的人员约130万人。
国际社会和相关国际条约虽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国际条约成了一纸空文。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首次用空军播撒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的1~4月间,中毒伤亡即达到1.5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储备达到了很高水平(据估计,战争结束时,交战国毒剂储备总量达50万吨)。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储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德国首先发明了神经性毒剂沙林和梭曼。但鉴于交战双方均有大量化学武器储备,达到了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加上各国都对防备化学武器做了积极有效的准备,因此化学武器未能在欧洲战场得以使用。其中也不排除《日内瓦议定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而在亚洲战场,日本公然违反国际法,曾长期、大范围使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屠杀中国军民,造成我军民重大伤亡。这是最典型的违犯《日内瓦议定书》的例子。
随着致死性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维埃克斯等化学武器的列装,化学武器的杀伤能力大幅度提高。1948年联合国安理会常规军备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化学武器列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20世纪60年代美国侵略越南战争、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均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了伊朗人员大量伤亡。据联合国调查,在2013年3月和8月的叙利亚内战中也使用了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与化学战的发展也推动国际社会为防御化学武器开展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本国优秀化学、化工等领域的专家投入到有关防化的科研生产中,使得化学武器防御技术取得显著的进展。逐步形成了体系比较完备、性能可靠的针对化学武器的侦察、防护、洗消和救治等四个方面的技术与装备体系。在保护人员、装备、设施等免受化学武器的伤害与危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化学武器的广泛使用。
尽管如此,爱好和平的人民与国际社会仍持之以恒朝着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方向努力前进,经过数十年艰辛谈判,终于在1993年1月13日于法国巴黎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1997年4月29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并建立了执行机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历经16年努力,尽管彻底销毁化学武器的最终目标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规定的期限内未能如期完成,但是截至2013年9月30日,已宣布的71 196吨化学武器已销毁了58 172吨,占81.71%,世界所面临的化学武器威胁明显降低。
然而,随着国际反恐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人类又面临着化学武器非战争使用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恐怖使用的新挑战。各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反化生放核恐怖威胁的力度,积极研发性能更先进、使用更方便的化学防御技术与装备。
夏治强同志等编著的《化学武器:防御与销毁》一书分为化学武器与化学战、化学毒剂、化学武器防御技术与装备、化学裁军与化学武器销毁技术等4个部分。系统介绍了化学武器与化学战近100年来的兴起、发展与衰亡;综述了曾用于化学武器研究、发展和使用的化学毒剂的物理化学与毒理学等性质,其中还涉及了部分潜在化学毒剂;详细讨论了化学武器防御四道屏障——侦察、防护、洗消与医疗救护等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当今科学技术,特别是纳米技术对防御的影响;简要评述了国际化学裁军的历史与进展,全面研究、对比分析了销毁化学武器所采用的各种技术与方法,以及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销毁处理技术。总之,该书通过全景式、多角度的研究方式、系统梳理了100年来化学武器的兴衰和化学武器防御技术与装备的进展。
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促进防化装备与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为普及化学防护知识、增强国家核生化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冀胜
2013年10月1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