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主要结论
近年来中国的地区差距问题引起了国内广泛的注意,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地区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采用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进行)调整过的各地区数据,通过采用多种测度指标对中国的地区差距现象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省内的地区差距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显示中国的地区差距现象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省际的差距主要是由四大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改革初期,东部地区内部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距,而国家在东部地区实行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许多原本较为落后地区的发展,促使东部地区内部差距迅速缩小,进而带动了全国总体差距的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经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增长速度依然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致使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大了全国地区不平等程度。
(2)地区差距现象不仅存在于省际,省内差距也较大。中国的各个省份之间尽管土地面积、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但普遍存在较大的省内差距。无论是从最大最小值之比还是从反映差距水平的其他测度指标看,许多省份内部地级行政区之间的地区差距水平甚至超过了省际差距水平。通过采用地级行政区的数据和县级行政区的数据进行分析,本书发现省内差距的大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关系,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往往存在较大的内部差距,许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内部也存在显著的差距现象。
(3)城乡差距是地区差距的最主要源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差距一直占总差距的70%以上。中国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的迅速扩展,城镇与城镇之间、农村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有所扩展,但占总差距的比重仍然很小。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有所加快,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规模也很大,但是由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于农村地区,城乡间的差距仍然呈扩大的趋势。
(4)2000年以来省际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并已出现缩小的现象。通过对中国经济普查调整以后的数据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省际地区差距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趋势,但2000年以后省际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2004年和2005年,部分统计指标如现价人均GDP、现价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有所下降;2004年以后,多数指标反映的省际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2000年年初中央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大幅度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另外,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及在2003年以来的经济上升期中资源较丰富地区的GDP增长速度提高很快等多种因素也都有利于地区差距扩大的减缓。
(5)由于地区差距的发展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还存在着促使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因素。地区差距有所缩小的部分原因在于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如果不考虑统计人口有变大变化的三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其余省份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加上近年来影响地区差距变化的还存在一些周期性因素(如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缩小地区差距仍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但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只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受教育的水平、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改进基础设施条件等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就可以减缓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从而实现中央政府所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