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based on spatial selection of heterogeneous firm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33472
  • 作      者:
    李晓萍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晓萍,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从事产业经济、产业政策与空间经济研究工作。主持中国产业政策反思与重构、中国产业政策程序与作用机制及政策效应研究方面的课题。先后在《比较》、《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改革》和China Economist等发表文章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基于纳入企业异质性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从市场一体化过程中企业区位选择出发,探讨中国地区发展差距和地区生产率差距变化的内在机理,解析当前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政策的微观机制和实施效果,不仅更加贴近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而且为探讨中国地区发展差距和地区生产率差距变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的检验,《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认为基于该视角的研究不仅能够为近年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与地区生产率差距持续扩大同时并存的现象提供合意的解释,而且能够揭示多年来我国协调区域发展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助于为区域政策的调整提供翔实的理论支撑和合理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
  过去20多年间,新经济地理关注的问题是区位的宏观异质性,以及此现象如何由完全相同的人和企业的微观决定内生形成。引入异质性企业理论的“新”一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传统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存在显著差别,它放松了企业同质性的假定,更强调微观层面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如劳动者异质性、企业的异质性)在经济活动空间格局中的作用。“新”一新经济地理理论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发现和分析了企业生产率差距对经济地理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其给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提供了一种选择机制/分类机制的发现和论述。这对新经济地理理论突破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1)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引入实现了对以往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扩展。普遍存在的异质性个体跨空间分类这一事实超出了原有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分析范畴,而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引入对于传统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忽略的微观层面以及保持缄默的城市化发展问题,从理论层面提供了合意说明,从而实现了对以往经济地理研究的扩展,对存在生产率差距企业的定位行为予以描述和分析,并能很好地解释实证分析所描述的现象。
  (2)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引入使政策讨论与效果预测更贴近现实经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刻意选择的假设,固然简化了模型技术处理的困难,但是距离现实非常遥远,对现实经济问题诸多方面的忽视,导致其在政策预测时存在困难。而融入企业异质性后的“新”一新经济地理学通过放松微观层面的假定,把关注点拓展至存在差异的个体,从而改进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在政策效果预测方面存在的缺陷。
  (3)对“新”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为当前在企业异质性和企业定位方面的实证研究,提供经济地理模型支撑。异质性企业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企业异质性在影响企业定位、经济空间分布、城市经济和市场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选择效应的客观存在使测度集聚经济的标准实证技术过高估计了集聚经济的重要性,“新”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重新估计集聚经济的强度提供了分析框架。
  总之,以企业异质性(尤其是企业生产率差距)为基本特征的异质性企业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的融合,开始关注微观层面上具有生产效率差异的企业,并进一步扩展至微观异质性与NEG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拓展了经济地理在经济活动空间布局方面的解释空间,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经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机制。
  在“新”一新经济地理理论看来,区域政策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分布,改变要素和产业的回报率,达到调整区域之间的福利水平的目的。这一点对经济融合过程中,如何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收入不平衡等问题尤其重要。在区域层面上,外围区域政府是否能够独立地制定政策、制定何种政策实现对私人投资或者目标企业进行资助的最优化,是否可以采用放松管制的竞标方式吸引企业进驻,抑或通过补贴方式吸引产业集聚的政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这一问题的探讨,对致力于实现区域经济融合和经济均衡发展,特别是缩短异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国家(如中国)和经济体而言,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一、重点和难点
二、对已有研究的拓展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相关研究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理论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规模报酬递增与循环累积效应
三、基于制度、政策与市场一体化的视角
第三节 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新经济地理理论述评
一、企业异质性: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进展
二、企业异质性:经济地理实证研究的进展
三、企业异质性视角下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在政策研究上的应用
四、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
五、简要评述
第四节 地区生产率差距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
一、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的研究
二、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视角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研究
第五节 述评
一、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基于异质性企业经济地理理论的拓展

第三章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概况与初步分析
一、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概况与初步分析
二、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概况与初步分析
三、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差距概况与初步分析
四、中部地区内部经济差距概况与初步分析
五、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概况与初步分析
六、小结
第三节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测度方法简介与选择
一、(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方法
二、基尼系数的地区分解方法
三、泰尔指数的地区分解方法
第四节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测算与趋势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二、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测算结果及分析
三、小结
第五节 中国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
一、21世纪我国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
二、中国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地区生产率差距的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介绍
一、索洛余值核算法(SRA)及其缺陷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三、随机前沿分析法(SFA)
第三节 中国各地区生产率的测算
一、测算方法选择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四节 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分解
二、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度量和趋势描述
三、技术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趋势比较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市场一体化、企业异质性与地区补贴——一个解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新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及其影响
一、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区位选择、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
二、区域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一、异质性企业理论:解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新思路
二、引入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
第四节 基本模型设定
一、模型设定
二、基础模型中的重要结论及其启示
三、政府行为
第五节 扩展模型的均衡分析
一、可变成本补贴对地区生产率差距及经济差距的影响
二、定位补贴对地区生产率差距及经济差距的影响
三、两种不同补贴政策效应的差异比较
第六节 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含义与启示

第六章 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与中国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命题提出
第三节 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相关变量及其处理
三、统计描述
第四节 实证模型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与方法选择
二、分位数回归模型
三、数据来源
四、相关变量的处理与测算
第五节 相关检验与实证结果
一、相关检验
二、实证结果
第六节 结论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