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南通卷)》:
(一)启动迈步阶段(1984——1991年)。南通进入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行列。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走向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荡涤天南海北,渴望改变现状过上温饱生活的南通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看到了新希望,南通悄然涌动着对外开放的热流。
有着悠久历史的南通纺织战线上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最先敏锐地觉察到对外开放的新机遇。他们利用国家核准留下的外汇,先后从国外引进了纺、织、染等15条生产线,大幅度地增强了生产能力,提升了产品档次。与此同时,南通的对外贸易也发展了,大宗纺织品销往国外,传统的手工为主的产品,如蓝印花布、刺绣工艺品等销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后又扩展到来料加工业务。由日本力王株式会社、南通市轻工业局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三方投资合营的南通力王公司,经过紧张的筹备,于1982年2月正式成立,4月破土兴建,11月落成,翌年2月正式投产,当年即16万美元盈利,产品全部返销,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这是南通历史上首家外商投资企业,也是江苏省第一家投产的合资企业,在日本和中国经济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中日合资的海盟有限公司、华丰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相继落户南通。
2.江北小城载誉全国“明星城市”。1980年,南通市区人均工业产值达10740元,人均国民收入超10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2000元,劳动就业率达到100%,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实绩在全国220个城市中名列前茅。1981年11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看到南通市(市区)工业经济效益跃居全国前列的消息后,立即批示,要求“加以报道,鼓舞全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你追我赶的劲头”。
全国各大媒体派出精兵强将,奔赴南通采访,争相报道,南通声名远扬。
1982年3月19日,新华通讯社播发了题为“南通市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开创新局面”的报道,《人民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也都作了详细报道。一向不被媒体关注的南通,就这样一跃成为全国的“明星城市”。中央多位领导先后亲临南通考察,给予鼓励和鞭策;全国29个省、市、区数百个城市代表团纷至沓来学习考察;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官员、专家学者也首次踏上这个陌生而新兴的城市,实地考察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变化。
3.建设南通新港区,向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迈进。1904年,近代民族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天生港创办了大达轮步公司,建造了“通源”、“通靖”两座木质栈桥式干吨级码头,成为南通最早的长江码头,南通港从此起步。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南通港仍只有几个干吨级泊位的码头。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南通市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建设现代化港口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积极地提出建设新港区的建议,并成立了南通市海港建设指挥部。1980年12月,南通建成了狼山新港区首批工程两个万吨级泊位和一条10公里长的海港引河,初步形成了全天候、江海河连通的现代化港区。1980年3月,国务院批准南通港开办外贸运输。1982年初,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决定,南通港对外籍船舶开放。1983年5月,“格陵兰海”号外籍远洋货轮成功首航南通狼山港。可以说,如果没有南通港的建设,就很难挤上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的“头班车”。
4.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获得对外开放的更大发展空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于1983年3月1日实施。这样,南通市的范围,除原市区外,一下子拓展到原南通地区的海安、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和启东六个县,面积增大到800l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740多万人。1983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南通市为乙级开放城市,对外国人开放。
5.努力赶上“早班船”,成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南通拥有数百公里的江海岸线,沿江有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岸线30多公里,沿海拥有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岸线40多公里,还有广阔的海涂和十分丰富的近海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改革开放后,南通发展迅速,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明星城市,加上在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领导直接向中央大力举荐,南通终于赶上了对外开放的“早班船”,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