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试读]
大招都是逼出来的
大招都是逼出来的
知名英语培训师、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曾如此调侃:“你数学不好,还可以去当英国首相嘛(丘吉尔),不行也可以去当台湾作家嘛(李敖),还可以去英国做诗嘛(徐志摩),当然以上的都需要签证。那不行你可以在国内当作家嘛(钱钟书),最次你也可以当个老师嘛(罗永浩),如果你连课都讲不了,你也可以去当个校长吧(俞敏洪)。”
敢情这些名人都是因为“数学不好”、“ 被逼无奈”,最终“沦落为”首相、作家、老师、校长……
调侃归调侃,但很多今时今日富可敌国的人们,当初的选择还真是“逼不得已”,他们日后赖以生存的本领、传记中神乎其神的段子,好些个都是死马当活马医,但偏偏有奇效,成了标志性的“大招”。
应了笔者一位商人朋友的话:“我发大招儿,那都是逼出来的。”
我是有身份的人
改革大门初开,寻金之人如同野马,狂奔不止。然而,需要跨越的障碍何其多?各种政策自相矛盾、令人为难。这其中,关于“身份”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这年初春,姜维坐火车去北京,只为求得一个合法身份。话说这姜维本是营级干部,转业后的接收单位是大连市文化局。但接收单位不等于立刻能安排工作,于是苦等大半年之后,姜维心生枯燥,心想自己年纪轻轻,不该荒废了光阴。便准备做点小生意。
父母听闻,倍感不解:“老李家的小儿子没正经工作才逼着去摆地摊,你有单位有身份,做什么生意?”姜维答:“这身份,不要也罢,我心已决。”
如是反复,几个月后,父母只能妥协。姜维从妹妹那里借来400元启动资金,买了一台照相机,跑到大连市动物园门口摆了个照相摊。
第一天的生意很平淡,只赚了3块钱。但姜维觉得没剃光头已经是个好开头,坚持了一阵子,到了八一建军节这天,动物园游人如织,他的生意也好的吓人,这天收工后一盘算,挣了500元。
生意好起来了,但姜维真正体会到“身份”的重要性了,他时常被不满20岁的工商人员训话,其状甚惨,犹如审讯犯人。自己的个体户执照也算是个身份证明,但每逢重要整改,上面一句话,姜维等个体户便被扫地出门。
有钱,却没有身份,这是那个时代的烙印。“身份”背后的平等、受人尊敬,是姜维除了金钱之外最大的渴望。
到了1983年,中央终于为私营业主们正名,国家对这些个体户们表达了敬意,领袖的讲话稿全文刊登在党报上,姜维拿到报纸,一边读一边热泪盈眶,从此,他不再为身份受人歧视,他感到自己终于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了。
那个曾经被“黄毛小儿”在动物园门口训过的姜维死去了,一个寻得“身份”的姜维决定重生,他发誓再也不要被人训,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商人——这个理想……好吧,是笔者编的。
姜维重生,却是真事。他成立了一家照相馆,并找到了一名香港商人为他投资,然而当地政府说,不行。于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他要前往北京,寻找合法的商人身份。
三个月后,他在北京找到了“政策”。全国人大的一位领导在家里接见了姜维。近四个小时,他们一直在谈论私营业主的有关政策,领导说,这个事情,他会向中央反映,也会给专门负责工商行业的干部写信,让他们研究姜维的要求。
在工商局,四位干部与姜维展开谈话。领导说,个体户要有法人资格,只能成为私营企业。姜维说,好啊。领导又说,可是,我们国家是不允许有私营企业的啊。姜维说,可是主席说我们个体户是光彩的,我必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商人。领导又说,别着急,正是有耀邦同志的讲话,我们才讨论这个问题嘛。
谈话结束没几天,姜维又受邀到了中南海,专门研究成立公司一事。当时会上争论火药味十足。“让他试一下嘛”。胡耀邦的一句话,催生了中国私营企业第一人。
这就是姜维的故事,他是个普通人,却又不普通。创富者受人歧视、受人管制,即使赚了钱,为社会做了贡献,依旧不得尊重。他想要个身份,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时局使然,私营者去了国家最高机关,成了名正言顺的私营企业家,这番历史功绩背后,是他读到“从事集体和个体劳动同样是光彩的,因为你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这句话时的泪水,是被世俗与体制逼到死角之后的希望。
业余作家
同为退伍军人的湖南人吴志剑,最初走的是另一条路——作家。这年,吴志剑完成《黑影》和《白金杯》,在当地反响相当不错,由此他不安分的心开始“蠢蠢欲动”。
两本书为他积累了2000元稿费,这笔钱被吴志剑与知青朋友们一起用作养鸡场的启动资金。前途未卜,鸡场遇到了一场严重鸡瘟,他从天堂跌落地狱,鸡场的几千只鸡瞬间呜呼。投入的资金有去无回,可是吴志剑并未失魂落魄,他再接再厉,很快找到新项目,与县广播局一起创办广播公司,可是对方却半途而废,他也独木难支;后来又与人合伙办水泥预制板厂,可惜生产工艺不够格,销路自然难说;接着又开起了歌舞厅,却遭到当地痞子流氓的骚扰,不得不关张大吉。
还有比这更悲催的事情吗?
被逼无奈之下,吴志剑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出发,觉得自己的失败是有原因的。于是找来一大堆的经济管理学著作,恶补欠缺的常识。当吴志剑雄心勃勃,依然想要继续奋战时,亲朋好友却都避而远之,大家是怕他再来借钱。没办法,他远走他乡,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圣地——深圳。这年秋,吴志剑跟着7位知青抵达深圳,大家的全部资产加起来不过几百元。
深圳是当年一切充满梦想和憧憬的人们心之所向,却也是各种阴谋和狡诈并存的荒蛮之地。一无所有的吴志剑又经历了一系列失败,最终走投无路,竟然靠捡垃圾为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