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破解可持续发展系列难题
形成经济体制转型思路
1994年3月,《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项目》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同年11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署《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无偿援助项目》。这两件大事同时发生在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标志着黄河三角洲走过了初始开发阶段,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并昭示着我国最后一个大河三角洲的美好发展前景。
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采用什么样的运作方式、创建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才能有力有效推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无疑成为摆在山东省尤其是东营市面前的一系列重大难题。
一、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山东省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胜利油田的所在地。随着20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的开发,以石油工业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逐步启动实施。然而,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石油资源配置作了重大调整,胜利油田生产的原油除一部分出口外,大部分通过输油管线输送到上海、安庆、茂名、淄博等地区,在东营市上马大型炼油或重化工项目已无原油可供。在实施以石油工业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走不通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当时摆在东营市面前的第一个重大难题。
在东营市探索黄河三角洲开发途径的过程中,一种新的发展理论正在发达国家孕育。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全球发展战略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提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即“人类困境”的全球发展模式——“增长极限模式”。①该课题研究结论认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等方面按当时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这个星球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一百年中到来。“增长极限模式”的问世引起世界范围的爆炸性反响,各个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对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首创。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②在处于当代发展问题最前沿的经济学家群体的共同推进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终于成为全球的共识。
东营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缘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3月,《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项目》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同年4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亚瑟·贺尔康先生到东营市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1月,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无偿援助项目》由东营市经济研究中心与荷兰、美国专家编制完成;11月22日,UNDP成员荷兰政府与中国政府在北京联合签署了这一项目文件。该文件指出,这是UNDP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其宗旨是通过编制一系列规划报告,为实现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工作;其目的是通过支持实施21世纪议程项目,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