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br> 学者应用模型定量的验证了产业结构调整与C02排放量的关系,通过回归法分析不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C0:排放量的影响,发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尽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刘再起,陈春,2010),认为我国工业低碳化将经历两个阶段,对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与模仿阶段及自主创新阶段。前者主要特征是化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高碳产业、高碳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后者的特征是低碳生产方式和低碳产业对高碳生产方式和高碳产业完全替代,并最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工业低碳化,必须从工业化的四类驱动因素——制度、技术、生产要素(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和外部环境着手。其中制度创新是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以政策制度激励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低碳化——低碳消费、低碳生产(宋德勇,2009)。在第二产业具体行业中,金属冶炼,化学加工,电力煤气,石油加工等传统重工业单位产出碳排放量最大,产值与碳排放量高度正相关(谭丹,黄贤金,胡初枝,2008)。在部门能源消耗与生产过程中存在隐含碳排放,建筑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最高,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占部门总隐含碳排放的比重最高(陈红敏,2009)。对于低碳产业发展,要重点突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创新体系,低碳产业集群的作用(陈文婕,颜克高,2010)。另外,研究者关注了国内不同区域、城市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路径(冯碧梅,刘传江,2010;帅通,袁雯,2009)。<br> 在具体产业中,国内学者重点研究了低碳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赵其国,钱海燕,2009;林而达,2001;马友华,王桂苓,石润圭,2009;王铮,郑一萍,2001;李晓燕,王彬彬,2010),认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系统内部碳循环与外部碳循环的双重影响(漆雁斌,陈卫洪,2010),C02排放量增加对农村生产以负面影响为主(白莉萍,林而达,2003),而农业生产影响CO,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农资物质生产与使用,农业机械使用,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等。对于低碳农业的发展,学者提出灌溉节水、秸秆还田、科学施肥等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另有学者从碳汇角度对农业生产进行了研究(赵荣钦,黄爱民,2004;邓祥征,韩建智,2009;张颖,吴丽莉,苏帆,2010;曹吉鑫,田赟,王小平,2009),他们从计算森林碳汇、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农田碳汇管理等不同角度,分析总结了农业生产的碳汇增加技术。整体来看,学者重新审视农业生产的低碳价值,农业生产除了传统的农产品资源价值外,农业生产的碳减排及增量效应是低碳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重新定位和考虑的。<br> 城市住宅、商业办公等不同类型建筑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低碳建筑的研究也是关注的重点,学者首先剖析了低碳建筑的概念,认为低碳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为人们提供合理舒适度的使用空间的建筑模式(李启明,欧晓星,2010)。从建造、使用、拆除三个环节计量建筑总的碳排放,从技术角度提出低碳建筑的实现形式(李启明,欧晓星,2010;卢求,2010),结合宏观战略规划目标,综合情景分析以及预测反馈机制制定低碳建筑的发展路线图(赵黛青,张哺,蔡国田,2010),从低碳建筑开发阶段内在的正向与逆向关系角度分析建筑技术的使用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得出结论:低碳建筑开发的核心是前期的决策与设计,而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材料设备的低碳技术,可回收技术以及其他低碳节能技术(张仕廉,章丽玲,2010)。<br> 学者关注了国外低碳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对德国巴登符腾堡、斯特加特、弗莱堡、勒拉赫等城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邦水科学技术研究所、洛桑理工学院,以及欧洲城市建筑的全面遮阳等低碳建筑,从设计理念、建设、使用、维护、低碳技术研究应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西方主流的低碳建筑的思想、内涵、技术、实现途径等进行剖析,得出系列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武涌,赵靖,2009)。对英国的低碳建筑研究和设计进行分析,从社会和技术的双重层面来看待建筑的节能和CO,减排(陈冰,康健,2010)。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的研究表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C02排放主要集中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且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C0:排放则比建造过程中的高很多。<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