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价值冲突与重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7254
  • 作      者:
    郑吴志,谭毅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动和经济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凸显,既影响着改革开放的自身深化,也影响着党和政府有关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价值冲突与重构》从宏观视野上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各个社会转型期经济建设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与阐述了重大经济建设思想及其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观变化、冲突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价值教育的角度对如何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其价值观念进行了探讨,对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解决趋于紧张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价值冲突与重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形式,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但在社会主义历史上,在邓小平以前,还没有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把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途径和手段看待。因为按照传统观念,人们一直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进而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同起来。邓小平第一个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经过十几年的深思熟虑和反复的实践探索的。邓小平首先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区分开来,认为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是制度性范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是方法。邓小平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更有利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具体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的理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严格区分了市场经济的制度性价值与体制性价值,不仅恢复了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使我们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二是严格区分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不仅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使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改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选择的观念;三是既然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能划等号,那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积累的于我们有益的一切东西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就为我们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观念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经济形式提高到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观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对外开放首先是个政治问题,其次才是经济问题。在国人的潜意识中,对外开放与资本主义制度总有着说不清楚却又不能证明为无关的关系。邓小平的超凡之处在于他对对外开放的全新解读:对外开放没有社会制度的性质,它只不过具有手段的功能和价值。中国要去贫困求发展就必须开放。因为,从反面看,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就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从正面而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确实会使外国资本家赚取利润,与此相伴而行,一些腐朽丑恶的东西也会涌进我们的国门。但是,它更有远远大于坏处的好处,仅从经济方面而言,国家可以增加税收,工人可以获得就业得到工资,还可以向外国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获得资金和信息,打开国外市场,更给力地参与国际竞争。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观
  在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时,邓小平始终坚信,经济体制可以选择,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在这个层次上,选择的标准不是姓“资”或姓“社”,而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邓小平运用这一经济价值观作为方法论,成功地解决了计划与市场、闭关自守与对外开放的问题,使全党形成共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展开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及其价值观的嬗变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及其经济价值观
第二节 邓小平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及其经济价值观
第三节 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及其经济价值观的新变化
第四节 反思与比较:社会主要矛盾与党的基本路线

第三章 改革开放思想的发展及其价值冲突
第一节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改革开放思想及其价值内涵
第二节 不同改革开放观之争
第三节 反思与比较:渐进式改革路径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思想与价值冲突
第一节 所有制改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碰撞
第二节 分配制度改革:公平与效率的抉择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义与利的较量
第四节 反思与比较:利益分化与价值观多元化

第五章 经济发展战略与方式的转变及其价值冲突
第一节 我国工业化战略的发展演变与价值冲突
第二节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演变与价值基础
第三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价值冲突
第四节 反思与比较: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

第六章 经济发展经验总结与价值观探讨
第一节 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价值观探讨

第七章 当代我国核心经济思想价值的重构与教育
第一节 我国核心经济价值观的演变、冲突及原因
第二节 试探当前我国核心经济价值观建构
第三节 我国实施核心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