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为经济测度,缺少空间测度和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对贫困阶层的测度多集中在经济领域,通过居民收入分层,制定绝对和相对贫困标准,从而测度贫困阶层的总量。但是对于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测度研究不足,往往仅用少量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没有全面反映经济贫困、社会资源匮乏等综合问题的空间化结果。对仅用经济指标测度的贫困空间解释显得较为单薄,并且容易仅着眼于转型时期本身,而忽视体制的长期积累和惯性。
3)缺少同一群体内部的分异研究
西方城市贫困研究的分类较细,近年来尤其关注女性、单亲家庭和移民贫困化问题,体现了目前西方社会地理学的研究侧重点由汇总人群转变为分散的个人与小团体趋势,也符合行为地理学中关注处于弱势和边缘特定群体行为研究的趋势。
中国贫困问题研究在体制转型和工业重组的背景下诞生,较多对贫困的城市户籍人口进行研究,研究他们的收入分化、确定贫困线等,但是对户籍贫困人口内部的分化重视不足,需要阐释其分化的类别、原因和空间表征。
目前研究也忽视了流入城市的乡村移民的贫困问题,有必要系统性分析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及形成机制,流动人口内部的收入分化,陷入贫困的影响因素,有必要与城市户籍贫困人口对比探讨贫困和低收人流动人口聚居的影响因素。
4)缺少聚居区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
西方城市贫困研究重点之一是探讨贫困阶层聚居区的形成机制,有的从西方社会经济转型、产业郊区化、居住流动等外部因素人手,也有的从内部凝聚力组合力人手,但都离不开城市发展与贫困聚居区的关系研究。而两者关系恰恰是中国研究的薄弱点。
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利益群体分化、利益格局变迁,加上土地使用和住房制度改革,导致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处于一个重新组构和快速变化的时期。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的空间分布、社会空间特征研究更是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关系密切相关。但是目前研究更倾向于对聚居区某个时段的静态分布、特征描述和解释。凶此研究必须把时间维度加入,结合城市发展过程、空间结构演变和社区演替发展进行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的发展变迁研究,探讨不同类型聚居区演变的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化解贫困空间提供基础。
此外,中国城市社会空问研究较成熟的方法是利用地域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如社会区的划分和演进研究。但是这种宏观研究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数据收集难度大,很难获得外来人口的空间数据,更多在解释户籍人口状况;二是统计单元空问尺度大,城市统计多以街道为基本单元,空间分析中如果通过个体的集合体为基础的数据对个体做出判断,可能会导致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fallacy);三是数据时效性差,代表居民生活状况的普查数据一般周期是10年,较难反映居民生活近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