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13-2014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区域与城乡一体化:regional and rural-urban integra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32680
  • 作      者:
    金碚,陈耀,杨继瑞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3-2014)》立足于区域经济学视角,围绕“城乡一体化与产业升级”的主题,对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前沿问题做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内容覆盖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模式与实践、区域发展与落后地区开发、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3-2014)》:
  3.构建沿淮经济带三大城镇群
  (1)皖北城镇群。皖北城镇群应以“两淮一蚌”为中心,包括六安、宿州、阜阳、亳州等市以及周边众多的小城镇。皖北城镇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是长三角制造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该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电子为重点的工业体系。蚌埠市作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依托其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应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实验区,建成以机械、化工和建材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提升经济发展实力,以带动皖北城镇群的经济发展。
  (2)郑州城镇群。郑州城镇群以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包括开封、商丘、许昌、漯河、周口、平顶山、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市以及周边众多的小城镇,再向西扩大一下该城镇群的范围,可辐射湖北省境内的黄冈、孝感、随州、襄阳等市以及周围的小城镇。此外,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且对外辐射能力较强的平顶山市、漯河市和许昌市有望成为区域次中心城市,沿东西向的陇海铁路和南北向的京广铁路线布局。至此该城镇圈的总体布局以向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聚集,沿铁路交通线为轴线延伸,形成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线路为联系网络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形态。郑州城镇群应充分发挥郑州作为全国交通、信息枢纽的区位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域内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化工和食品制造业,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3)苏北城镇群。苏北城镇群以徐州市为中心城市,包括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并与江苏东南部的南通市连接在一起,另外再向北扩大一下该城镇群的范围,可辐射山东省境内的菏泽、济宁、枣庄、临沂和日照等市以及周围的小城镇。该区域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能就近承接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在强化该区域港口职能的前提下,应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引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临海工业、机械工业和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
  4.沿淮经济带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途径
  (1)健全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立区域内部的小时交通圈,加强区域城镇之间的良性互动。区域内部之间的分工合作要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即满足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其中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各种生产要素也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向区域周边地区扩散并带动其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一个区域内部之间的分工合作实际上是区域内部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之间相互流动、寻找最优区位的过程。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加强区域内部城镇之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内部资源共享,但是这种区域内部的分工一定要合理,以便实现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
展开
目录
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
比较成本视野下的成渝经济区协同机制构建
川渝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比较研究
老工业基地一体化发展实践研究——以辽宁为例
沿淮经济带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区域合作的一种可行模式:产业链式化转移与承接
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当前我国区域合作战略思考
呼包银榆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
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的绩效评价构建与应用——以青海海东市为例
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质、趋势、问题、对策
“短板”与突破:西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
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
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困境与策略选择
多民族融合区城乡文化空间整合与重构——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例
基于《城乡规划法》的乡村规划管理探讨
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苏州城乡一体化的比较研究
空间匹配原理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目标诉求与理想模式探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环境卫生的供需均衡分析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南昌市为例
集体经济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与实现形式——根据苏州经验
长江三角洲城乡发展协调度的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与协整分析的估计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与对策建议
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利弊分析——以苏州市为例
城乡资源互动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财政体制、民生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基于1995~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城乡统筹发展视野下新农合制度评析——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
“短板”与突破:西部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特征与形成机制
产业开发区导向下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建构——以陕西蒲城为例
基于Logistic模型农户集中居住意愿分析——以三峡库区部分区县为例
宅基地腾退中的农户行为决策与政策工具响应——基于农户的行为经济人假设

新型城镇化模式与实践
基于城镇品牌的新型城镇化集聚机制与效应研究
新型城镇化推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缺口”与弥补
探索城镇化的有效模式——以宁波市镇海潮浦、九龙湖镇为例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
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阶段的认识
江西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
安徽省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估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与政策选择
新型城镇化战略进程中公共服务投融资问题研究
经济体制转型期城镇失地农民失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基于奥肯定律的实证检验
黑龙江省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中国西部民族自治区房价空间差异及政策调整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探讨——以四川古蔺县为例
“候鸟型农民工”择巢:一个中国式命题的解读
我国城市化发展反思与政策建议
推进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着力点
中国城市化稳健快速推进的战略模式构建:一个制度分析范式下的解读
中原经济区产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浅析
健康对农民工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的路径研究
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加快城镇化建设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论新型城镇化的“双核驱动”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均衡性研究——以江苏省1978~2011年的发展为例
沈阳经济区城镇化典型案例剖析
新型城镇化推动四川迈向经济强省的作用机理
基于功能定位视角的西部限制开发区新型城镇化道路探讨
“中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及合作路径探析
城市群内部“积极竞争”与“消极合作”行为分析——基于晋升博弈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部经济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基于沈阳市的实证分析
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成渝经济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化空间效率研究
美国、意大利绿色小额信贷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区域发展与落后地区开发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
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基于文献回顾与跨国比较的视角
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述评
我国金融集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
如何预防贫困的马太效应——基于代际收入流动视角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区域差异性研究
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与节能的矛盾——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及调整方向
皖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西南的崛起和贵州的发展定位
限制开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分析——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藏族自治州6县(市)为例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甘南藏族自治州影响经济增长的教育因素分析
中国资本形成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多核心区间经济洼地经济发展研究:以武陵山为例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及收敛趋势分析
黑龙江省县域可持续发展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协调问题研究——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例
……
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
开发区建设与升级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