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第一书·近战利器:枪》:
随着不断发展,火枪开始诞生,它的出现和演变,是火器一个很大进步的表现。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省安陆县)时使用的长竹竿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用这种方式焚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天桥”,这应该算是最早的管形喷射火器的记载。这种武器能使点燃的火药定向集中从而喷射火焰。这种技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又有了发展。南宋绍定五年f1232年),蒙古军队对金南京进行攻打时,守城金军使用飞火枪,将纸制的火药筒绑缚在矛柄上,这种武器在近战中既可喷火伤人,又能进行近距离格斗拼刺。虽然是“飞火”,但在火药中还掺杂了铁渣、磁末等,与火焰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喷出,也能起一定的杀伤作用,威力不容小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经过改良,又进一步创造了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这种管形武器以巨竹为枪筒,内安子窠(弹丸),用火药发射,这是人类用化学能发射弹丸的十分成功的一次尝试,也是早期火器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为更好地发明金属管形射击火器解决了一个很久都没有能够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管形火器在元朝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火枪、火炮的竹管改用金属制作,一开始是用铜铸造,叫做“铜火铳”;经过进一步发展又改用生铁铸造,称为“铁火铳”,这时的金属管形火器不仅只是对火药进行装填,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因此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这是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对兵器发展的一项可歌可泣的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火铳开始大量生产和广泛装备军队,尤其是专用火器军队的组建,使交战双方的地位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冷兵器虽然在军队装备中仍占很大比例,但火器的巨大威力,已使它成为左右战场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朝是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火铳,目前仍然没有文献可以参考,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顺三年(1332年)的制品。该火铳采用青铜器铸管,能耐较大膛压,可以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因而让火器的威力得以大大提高,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发射。有如此多的优点,使得该种武器在发明以后不久就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
14世纪,我国人民发明的火药和火器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以后,欧洲也有了从枪管后端火门点火发射的火门枪。15世纪,欧洲的火绳枪,因其能射中空中的飞鸟而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喙而被称为鸟嘴枪,又称之为鸟枪。该种火绳枪是靠从枪口装入黑火药和铅丸,转动杠杆装置,用将硝酸钾浸渍过的阴燃着的火绳头通火孔,即可让火药点燃,点燃后产生燃气,从而将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枪使用燃烧的火绳点火,所以可以连续使用而不让火熄灭。后来又由于有了扳机,只要扣动扳机,便可连续点火发射弹丸,从而使发射速度大大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杀伤威力。因为火绳枪在气候潮湿时总是很难将其点燃,影响使用,特别是在作战过程时,每支枪总得拖着一根点燃着的火绳,在夜间很容易暴露目标,操作比较困难,也不容易做到精确瞄准,所以16世纪后逐渐被燧石枪所取代。一开始的燧石枪是轮式燧石枪,用转轮同压在其上面的燧石摩擦发火。经过不断发展后又出现燧石与铁砧或药池皿撞击进发火星、点燃火药的撞击式燧石枪。燧石枪在军队中大约服役了300年左右。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枪的射程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对火枪的击发装置进行改进外,还对枪管也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早期的枪械都属于滑膛枪。15世纪末,线膛枪由德国人率先研制出来,即在枪管内壁上刻上一些直线形膛线,它既能减少装填弹丸时与枪膛的摩擦,便于装填密实;又能在通条的冲击下,将用软铅制作而成的弹丸嵌入膛线,使弹丸与枪膛壁更为紧密地贴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火药气体能量的目的。直线形膛线主要是为了更方便地把铅丸从枪口装入。经过不断的设计改良,16世纪以后,人们又将直线形膛线改为螺旋形,发射时能使长形铅丸做旋转运动,保证飞出膛后飞行稳定,从而使射击精度得以提高,射程得以加大。由于这种线膛枪前装填既浪费时间,又很费力,因此这种螺旋形膛线直到将前装枪改成后装枪之后才真正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