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369349
  • 作      者:
    王家有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 你真的会管人吗?如何招人、用人、留住人才?
  ★ 一本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管理真知专著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倾力推荐
  ★ 世界500强企业老板及管理人士都在传阅的一本书
  《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适合各类企业老板及管理层人士阅读,又可以作为企业满足员工成长需求的培训用书,还适合作为企业管理领域科研、教学的参考书。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家有,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湖南衡阳人,诗人、政论作家、实战型管理专家。曾在多家大型外资企业担任经理、总监、总经理等职,二十年职场沉浮,二十年情感沧桑,花非花,雾非雾,所见所感所悟,只求一个真。已出版经管著作《与公司同成长》、长篇小说《东莞丽人》,提出“实践管理理论”,抨击虚华与泡沫,推动“快乐工作”工程,认为“快乐”是工作第一源动力。
展开
内容介绍
  《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围绕管理的基本原则“管人理事”,对管理界权威理论和普遍认识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阐述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内容涉及管理学理论、管理常识、管理观点、管理实务等,力求揭示管理真相。
  《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很好地破解了管理者从上往向下看的盲区与死角,又解决了员工从下往上看的偏见与困顿,真正为企业打开了一扇亮窗!让员工与管理者能够形成逼真的对视!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开放式思维模式和开放式人才观,打破狭隘的管理主义,让管理者们清醒地看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结所在。本书向管理层说“真话”,向员工们说“真话”,是一本敢于讲真话的管理专著。
展开
精彩书评
  人才、资金、技术,都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这些都是可以引进来的,而管理和服务是不可照搬引进的,只有依靠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去确认先进的管理与服务理论,并与自身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有效管理与服务体系。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   任正非


  这些年,管理理论层出不穷,看上去很美,落地很难,管理实践总是很骨感,着实让很多企业管理者陷入迷茫。本书的出现尤如利剑出鞘,寒光逼人,作者不畏权威,敢于冲破传统,以睿智和良知,说真话,道真相,于管理功莫大焉。

  ——和众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裁   何俊锋


  作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迷信权威,有破有立,观点另类,具有客观的批判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好地打破了各种作茧自缚的管理思想。读过才能体会,悟过必有共鸣。

  ——天赢实业投资限公司总经理   陈柏林


  作者亲身阅历企业管理二十载,耳闻目睹管理沉浮怪象,悟之深,思之慎,痛之切,笔笔如刀,字字见骨。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有幸先睹为快,与作者一起反思管理成败,影响至深,感悟至深!这是一本以灵魂剖析管理真相的书,写过,方知真性情;读过,方知真管理。
  ——东莞市申通速递有限公司总监   范松建


展开
精彩书摘
  1. 理论到实践到底有多远? 理论到实 践到底有多远1. 理论到实践到多
  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年代,企业不需要管理,只需要高压,强迫式劳动代替了管理技术,管理就是强迫,强迫就是管理。过去企业没有管理概念,可以这么说,经营企业基本靠投机,管理企业基本靠蛮干,赚钱基本靠榨取血汗。谈管理,是大多数企业被劳动力市场逼出来的。近年来,更多的老板开始打量起“管理”这两个字,理论界风起云涌,先有易中天品三国,后有成君忆的《水煮三国》,然后又有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甚至连佛家文化都进入了管理理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从舶来的观念,到根植于中国文化,经历了激烈的碰撞,尴尬的模仿,痛苦的嬗变,当然也有些企业甚至想直接复制欧美企业管理模式,或者说基于东方文化的相近性,像台湾一样,几乎照搬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复制遇到最大的麻烦也是“水土不服”,在美国能推行很好,很成功的管理模式,到中国也许就是块破铜烂铁。今天某些中国企业在反思中摸着石头前行,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借鉴于中华古典文化,既有别于欧美自由化目标管理理论体系,又有别于日本的军事化管理理论体系。层出不穷的管理理论就像鸡生蛋一样,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诞生。不要说会用这些理论,连记下这些理论的名称都是费劲的事,于是乎,理论永远是理论,实践永远是实践,人的大脑容量很大,就好比电脑的容量已经扩大到1000GB,但是一般人用到的只有10GB。对于理论,大多学过的管理者知道这个理论,却不知道如何用,知道而已,仅此而已,有些意思,看上去很美,诸如此类。
  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理论不是没有作用,而是作用极其微小,管理理论总是高高在上,学时惊讶,过后就平淡,睡一觉就遗忘,不过三分钟脑力激荡。当一个人问起“木桶理论”,马上就有人比小朋友回答得还快:我知道呀,就是木桶的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于是“木桶理论”就用在木桶生产上,没有一个傻瓜木匠会做一个短板木桶吧,所以这就是一条废理论。管理理论为什么停留在理论,为什么停留在嘴角,为什么停留在茶余饭后,为什么不能进入管理实践,解决不了问题的理论还是理论吗?理论到实践究竟有多远?
  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在于,实践是一种行为,理论是一种思维。要让思维化为行为,需要自觉地接受,需要有“在场”的实践相对应,需要反复磨合,需要形成习惯。人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人的活动,包括习惯性行为,其实也是相当机械的。所以,在企业设定一种管理制度,不是以最聪明的人为参照,而应以最笨的人为参照,比如设定打卡制度,不要以不会忘记打卡的人为标准来设定处罚力度,而应以大多数人会遗忘为参照。要改变一种类似机械的行为,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反复实践,但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会,理论转化为实践,毕竟不同于简单的机器操作。理论常常成为纸上谈兵,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思维方式,实践是一种行为方式,二者转化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缺乏正常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不会成功。
  在成功学说的比唱的还动听的年代,中国大地被成功折磨疯了,很多人对成功的追求处于疯狂状态,不顾一切,不惜一切地追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而事实上,那些天天喊成功,唱成功的人都成功了吗?理论上说,成功是努力实现的,但事实上,努力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功,努力是必要条件,但只是所有条件中的一个,还有很多社会因素在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反过来思考,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清洁工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成功对社会没有意义。一个理论也可视之为一个思想火花,一个想法,俗语说,一万个想法不如一次行动。行动就是实践,成功不是想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人永远是行动的动物,不是冥想的动物。车是开会的,不是在书上学会的;游泳是下水呛水学会的,不是在岸上看会的;歌是唱会的,不是听课听会的。理论上讲,人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老板,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成老板,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老板。一个职业经理人帮老板做经理,他把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但是当他自己离开那家公司去创业,从管理角色到经营角色,这个看似小小的转变,他就适应不了,很快他的公司因经营不善关门大吉。人的适应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差,习惯了的工作模式,一旦发生变化,一下子适应不了,更不要说那些高深的理论要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转化了。理论到实践永远有距离也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企业一边高喊以厂为家,一边又大炒员工鱿__鱼。员工以厂为家会产生最大化的积极性,稳定员工就是稳定品质,就是稳定产量,人人都知道,可是就算是企业在墙上挂着“以厂为家”,这还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口号。企业管理者常常一边喊着只有带不好兵的将军,没有带不好的兵,一边总是在换兵;一边念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一边还是混日子;一边说着工作不只是为了薪水,一边为薪水提交了辞职书。理论观点说得多动听,道理也是很直白,为什么不自觉地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企业天天上演,知道这样不好,还是不得不为之,知道那样好,还是不了了之。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说明,理论是美好的,实践是残酷的;理论是丰满的,实践是骨感的。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问题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理论普适性忽略了个体特殊性的问题。理论总是在理想化的情况下设定,无论什么理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到新的环境,新的时代都会有不适应的一面。比如说精益化生产,企业把5S视为生产现场管理的“圣经”。5S也不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阶段都适合推行,对于小企业,5S并不能推动品质和产量,相反常常阻碍生产力。在小企业,人性的释放所产生的效能远远大于推行5S产生的效能。小企业对人力的吸引,在于人性化,自由化,可以随时离开岗位,请假打声招呼就可以,这种无拘无束的管理,常常让理论无所适从,所有的管理都是空谈,而小企业的运作模式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运作良好。理论有时间的局限性,也有适应的局限性。要让理论无限地接近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这样的理论要变成“傻瓜式”,像傻瓜相机一样,一按快门,就会成相,也许只有这样,理论才会真正与实践零距离。
  理论看上去很美,如果不是从实践中来,一切移植都是“赵括式”的空谈。没有经过实践考验的理论放在实践中是条死鱼,而且理论越多,学问越深,越是一条死胡同。企业做大了,理论家太多了,做工作故作高深,企业文山会海,常常把自己深度套牢。理论到实践永远有一条鸿沟,做企业别指望空降一套高深理论改变它的命运,高明的企业家要在实践的土壤中培育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是战无不胜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理论:看上去很美
1. 理论到实践到底有多远?
2. 从鱼骨图看管理泡沫
3. 制度化代替不了"人治"
4."木桶理论"止于木桶
5."破窗效应"只能破窗
6. 不懂5S的阿姨5S做得最好
7. ISO,ISO,碍手,碍脚!
第二章 识人:说起来很动听
1. 老板喜欢才是硬道理
2. 跑腿最快的那些人
3. 开放式人才观
4. 母鸡型员工
5. 爱管闲事型员工
6. 管理者要有当"官"的理想
7. 面试潜规则
8. 招聘"四诊法"
9. 这年代还有谁不是人才
10. 谁不想好好做
11. 练就一双慧眼识英才
12. 面试,不过是一种缘分
13. 狭隘人才观与HR精神
14. 人才测评测出老板是"白痴"
15. 相才成了看相
16. 背景调查基本乱弹
17."半部《论语》辅佐天下"启示录
第三章 用人:非骡非马
1. 糊涂老板出混才
2. 怪事:管理部经理招不进来
3. 善辩者不足重用
4. 管理平衡法则
5. "小人"善用亦可用
6. 身边的人才不是人才
7. 企业老化与换血
8. 得员工心者得天下
9. 秘书不是"太监"
10. 成也功臣,败也功臣
11. 主体能力与附属能力
12. 管理人性论
13. 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14. 老板不需要亲信
15. "占着茅坑不拉屎"
第四章 理事:理还乱
1. 人员翻倍产量原地不动
2. 懂得越多越失败
3.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4. 多头管理乱与治
5. 忙来忙去,忙什么?
6. 捡芝麻丢西瓜那些事
7. 管理乱象
第五章 非常观点:撕破那层纸
1.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 做人做事说
3. 文化就是生产力
4. 剖解家族式管理成败
5. 岗位职责编得好不如组织结构好
6. 谁懂"真管理"
7. 炒人炒出来的管理
8. 台资、港资、民营孰优孰劣
9. 对事不对人
10. 上司就是老板
11. 爱屋及乌:老板偏爱与偏执
12. 无为与有为
13. 诸葛亮统军:管理权威模型
14. 从三国背叛主子看职业操守
15. 员工心中的好老板
16. 隔行如隔山:以为是造原子弹
17. 积怨太深要了企业的命
18. 公司没做大,老板心态大
附录  一个老员工致老板的一封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