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个再好的项目,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做,最好还是放弃
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联想集团前董事长 柳传志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企业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企业领导人抓住了发展机会,让自己的企业走上了多元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些企业正是由于不肯放弃任何机会,反而把自己的企业拖入了失败的泥潭。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机遇并不是对每一家企业都合适。
在机会面前,柳传志的认识是很正确的。开发一个新产品,要先问三个问题:“有没有市场?”“有没有利润?”“有没有合适的人去做?”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合适的人”。如果没有合适的执行型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
机会来了,你有合适的人去做吗
某些公司在新领域的失败,不是因为进入的时机太晚,不是因为与核心业务不相关,也不是因为资源投入不足,而是因为优秀的经理人没有到位。只要有了优秀的经理人,不管时机早晚,不管有无资源,都有成功的机会;但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即使抢先进入市场,资源投入充足,事业也难免走向失败。
美国一家化学工厂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扩展机会,准备在发展中国家开设一家分厂。几经考察,公司决定将这个分厂设在印度。
派谁负责印度的事务呢?决策层开始从公司位于世界各地的分厂中寻觅人选。最后他们选中了两位:佛尼斯,巴西工厂技术部负责人,他的最大特点是技术过硬,毕业于一所知名大学的化学专业;另一位是斯帕西,他已经54岁了,一直负责公司总部的事务,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最后,公司选中了佛尼斯,因为他有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的经验。
但佛尼斯的糟糕表现却使公司在印度的投资陷入了被动。佛尼斯虽在巴西待过几年,但印度的情况与巴西却大相径庭。他无法处理承包商的要求,没有申请到许可证,无法解决与工会之间存在的分歧,甚至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虽然由于工程延期,工厂的开工远远晚于预定期限,但最终还是投产了,可产品销路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事后这家公司的领导为自己的错误决定检讨时说:“虽然佛尼斯的履历表上到处闪着耀眼的光辉,但我们都忽略了他只是一名技术人员,并不具备足够的管理才能——他之所以在巴西表现得很优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那里只管理技术部门,而不是整个公司。”
企业的战略决策,需要有合适的执行能力的管理人才去推动,在找到有合适的人员之前就硬要推进决策的执行,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再好的战略规划都要与人员流程结合起来。这要求领导者必须了解战略规划应由什么人来执行,公司里是否有现成的人选,或如何去获得合适的人选;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也难以找到这样的人来执行战略,那么这项战略对于公司目前的状况而言就不是一项好的战略,就应该考虑改变甚至是放弃。
柳传志说得好:“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做决策的时候,首先考虑有没有合适的人才
企业做决策时,人是最根本的要素,有了人,没有项目和资金,可以去找;但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
郭士纳为IBM制定的战略规划,每一步都与其所用人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整合市场形象的过程中,他起用了阿比科思斯塔姆为市场营销部门的负责人;在向服务转型的过程中,郭士纳任用了丹尼·韦尔什。丹尼本来就是IBM“整合系统服务公司(ISSC)”的负责人,因而他对服务业务流程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对服务业的前景有深刻的理解。在IBM向服务转型的过程中,丹尼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复兴实业的总经理汪群斌说过: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很看重机会,但更关心人员的问题。
汪群斌指出,企业在衡量一件事要不要做,一个项目要不要投资时,标准有两条。一是企业从事的行业,开发的产品有没有机会做到前三名,这是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的;二是企业是否拥有国内一流的团队,去实现经营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再好的机会企业也不应去做。
比如医疗器械。复兴实业在1997年就看好这个行业,但是直到2000年他们找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时才开始涉足。因为他们认为好的团队比产业机会更重要。有了好的团队,产业机会总是有的;但如果团队没有抓住,即使抓住了现在的产业机会,将来也会失去。因为企业竞争实际上就是人的竞争,没有人就缺乏核心竞争力。
因此,企业做决策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考虑有没有合适的人才。再好的行业也有很差的企业,再差的行业也有好的企业。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人。
比如某个企业想涉足汽车制造业。这个行业好不好?很好。但是一定要有很好的人去做。没有合适的人选,有机会也不做;有了合适的人选,找机会让他们去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