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新管理书架:我走精益之路十五年》:
1998年8月,我离开了生活了20年的家乡,踏上西去的列车,此刻是迷茫与彷徨的。我的未来在哪里?至少此刻我不知道,因为从此我将面对陌生的一切——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总之一切都是陌生。
大学让我苦恼,比起淮北一中的设施,大学简直就是一个破烂:1950年由前苏联援建的教学楼,破旧不堪386电脑(要知道,1995年高一,淮北一中就已经使用486电脑;1996年之后升级为586电脑),不知道有没有敬业的老师(第一节专业课简直让我崩溃),对前途就如同看见学校一样失望。
前途在哪里?让我如此迷茫和惶恐;大学会带给我什么?没有人给我答案。
尽管在迎新会上,那些优秀的学姐、师兄们会讲他们是如何取得优异成绩的。但成绩能代表未来吗?我陷入了沉思。学前班之后是小学,小学之后是中学,中学之后是大学,大学之后呢?大学之后是社会,是要去工作的社会。社会不同于考试!我大学没上完的表哥去了摩托罗拉公司,负责渠道开发,这是他一本正经告诉我的事实。他还告诉我如何去街边小店观察它们各自的特点,了解小店的装修、产品、人群定位、成功与失败。谢谢我的表哥,给了我无限的遐想,比起很多同龄人,我思考得很多。徒弟毕竟不如师傅,他今天已是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总。
那大学毕业需要什么?专业能否成为我未来的饭票?今天看来的确是没有成为我的饭票。但是我在这份迷茫中太过于隍恐了,惶恐得让我日日不安。这种日子太久了,贫困家庭把孩子送出去的唯一目的就是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而这一切在当时的我看来还是个未知数,这对于一个农民子弟来说压力实在太大了。我生病了,在这种惶恐之中,我得了严重的焦虑症,这简直是我的噩梦,这个噩梦一直缠绕我到今天。
惶恐和不安,让我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这段时间终于体会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深刻含意。这个时候我认识了大四的学姐王丽,感谢她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告诉我大学四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大一延续高中的努力,大二迷茫,大三彷徨,大四毕业。
2000年前后正赶上国家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对化学这个专业,复合型人才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答案。为了这个答案,我想我并不容易。当时的互联网还很少有51job这样的网站,上网极其不容易,价格很贵,大约5元/时。要知道当时育才路上兜售的砂锅才2.5元一只,今天砂锅已卖到了16元。可想而知,对于我这样的穷学生,那是怎样的一种奢侈。我翻阅了图书馆里的很多图书,想要找到化学这个行业到底能做什么,我只找到了化工对国民生活所做贡献的文献记录。
当时的应化系是为地质勘探做矿石成分分析的,也就是国家专业名录上的工业分析专业,基本设备是分析仪器和基础化学的设备。
随着学校的发展扩大,来自不同院校的老师带来了不同学校的专业特性,才引进了一些设备和课题,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当时的应用化学系。说实在的,工业分析当时的确是这个专业的特性,它就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专业,对于专利,几乎无缘。但鉴于化学专业的方向非常多,对于当时的应化系的师资配备,做配方类的精细化工还是很有机会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老师在这个方面还是做出了很多成绩。中国最大的CRT显像管——彩虹集团的清洗液的替代品就是我们大学研发的,同时还有很多转让专利。
淮北一中对于我来说既是骄傲也是恐惧,给予我的东西,我想就是自学能力,甚至可以说是超强的自学能力。那时候有几个“神人”,一班的郭永兴,几乎不去上课,高中三年自学完大学本科四年的物理学课程;我们班的徐建,化学能力早就延伸到了大学。这样的风气在当时的一中非常普遍。
因为佼佼者太多,以至于“神人们”提出的问题,老师已经没有办法回答。这种经历告诉我,师生以及先来和后到者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无非是经验而已,知识在你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和一定的数理化能力之后,那就是你的事情了,这就是国外教育的重点——自学教育。国外还有一个教育那就是动手教育,这也是我的向往之一。
为了使自我、同堂、同系的专业能力能够实现最大化,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写了一份《论应化系复合型人才建设》的万言书。这份万言书的主要内容是建议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或者自我选择课题,老师进行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且能够应用的实践能力。
非常感谢王永庆老师,一位能力很强,但不知道隐藏锋芒的人,在仕途上一直不得志,此时恰恰是我们的班主任,理所当然我把写好的万言书给他看了,他看了之后没说什么,但他还是把这封万言书交给了我当时的系主任。后果可想而知,没有人会对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的建议有所上心,更多看来是一种添乱,一种藐视现实,挑战权威的挑衅,系主任扔过来一句话:异想天开。
感谢王永庆老师,感谢他给了我实践这封万言书的机会。好在他不仅仅是我们的班主任,还是当时应化系的党总支书记,我不知道这件事情,他是如何说服各位老师的。在我的万言书提交了一个月以后,本以为石沉大海之际,系里正式决定成立学生参与的科研小组,同时拨一定的经费给予支持。
从开始到最后,我带了两个组,参与了多个项目,其中以《可降解植物杀虫剂》获得了2002年的大学生挑战杯的一等奖,长安大学的风云人物栗陪龙、李卓才、耿九光就此诞生,当然今天他们中的两个跨专业转到了长安大学最好的专业,读到了博士,并成为了学校的教授;还有一个去了浙江大学,今天已成为一家生物公司的负责人。
这段经历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学会了做规划,基于现状分析的规划。很多人羡慕我看问题的深度,其实就如同当初我问自己我最终需要什么,如何去实现我万言书的策划一样。有钱难买张狂,索性就张狂一次吧。
……
展开
——《三井帝国在行动》作者 白益民
★难以相信在中国国内有对丰田研究如此之深的作品,同时对于融合东西方精益方式的模式甚为感叹,让我这个在丰田工作多年的人,都为之震撼!
——丰田MIC生产性研究所中国区总裁 黄海男
★在国内很难看到超越现场的丰田模式的介绍,张君的书籍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内容之广泛,业务之精专,丝毫不输于日本方面的管理专家!
——日本生产性本部中国区首席技术代表 刘寅
★张忠新先生书中的国内与B方的案例,我没有多少感触,但是对于欧美企业的做法,我深有体会,相比较于国内企业他们做得非常精专,这些值得国内学习!
——辉门国际全球供应链开发总监 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