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理论与中国经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7246
  • 作      者:
    贺俊,黄阳华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贺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小企业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和企业战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等十余项课题,在《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学术月刊》、《产业经济评论》、《经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理论与中国经验》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可收益性视角、可收益性问题的来源和内涵、制度性收益机制、策略性收益机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创新型企业的治理与组织特征:理论分野与融合、主流企业理论:所有权与创新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技术或知识的经济学属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可收益性问题的内涵。技术研发作为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与企业其他类型的投资存在共性,如与实物投资一样,技术投资具有风险性,但由于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功和市场成功两方面的内容,因此研发投资的风险问题要较一般的实物投资更加复杂;此外,与广告等无形资产投资一样,研发投资具有沉没性、不可分性。技术投资区别于实物投资和其他无形资产投资的根本规定性,在于技术投资的不完全可收益性。技术创新的可收益性是技术创新者将创新实现的经济收益内部化的能力。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总收益的差距越小,可收益性越强。假设创新者i通过收益机制j实现的新技术的社会总收益为Vij创新者从Vij可获得的私人收益为sijVij,则系数sij反映了创新者通过收益机制j从该新技术中可收益的程度,当sij=1,达到完全可收益性。技术投资的不完全可收益性根本上源于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品的特殊属性——公共产品性,即一旦新技术被供给,就具有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技术供给者不能完全获取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因而存在事前激励不足的问题(Arrow,1962);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由于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因此存在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可收益性问题就是技术市场失败导致的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非排他性,原因是技术创新者具有天然的通过保密的形式排斥其他人使用创新知识的能力,技术知识的非排他性只是在技术交易的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阿罗(Arrow)对技术知识交易的特殊性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抽象,即所谓的“披露困境”(dilemmaofdisclosure):当创新者准备将新技术出售时,潜在购买者对技术的估价依赖于他对技术知识的了解,因为潜在购买者如果不了解新技术相当于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购买的是何物,然而一旦创新者将技术知识告诉购买者,则获得了技术知识的购买者实际上已经无须支付(Arrow,1962)。“披露困境”之所以影响创新者的可收益能力是因为,创新者与其他主体对新技术的价值评价往往存在差异(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是不同主体将新技术商业化的能力不同),因此需要通过技术交易实现创新者的最大收益,而“披露困境”却导致了技术市场失败,技术市场失败进一步带来创新的可收益性问题。<br>  ……
展开
目录
总论<br>第一章&nbsp;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可收益性视角<br>一&nbsp;可收益性问题的来源和内涵<br>二&nbsp;制度性收益机制<br>三&nbsp;策略性收益机制<br>四&nbsp;进一步的研究方向<br><br>第二章&nbsp;创新型企业的治理与组织特征:理论分野与融合<br>一&nbsp;主流企业理论:所有权与创新<br>二&nbsp;对主流企业理论的补充和修正:控制权与创新<br>三&nbsp;理论的比较、综合与拓展<br><br>第三章&nbsp;R&D投人与技术创新绩效:研发投入增长并不必然导致产业赶超<br>一&nbsp;问题的提出<br>二&nbsp;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br>三&nbsp;结果分析与解释<br>四&nbsp;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br><br>第四章&nbsp;中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特征:专业化还是一体化?<br>一&nbsp;研究回顾和问题界定<br>二&nbsp;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的独特性<br>三&nbsp;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激励<br>四&nbsp;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分工与协调<br>五&nbsp;作为技术创新引擎的一体化大企业的有效边界<br>六&nbsp;结论与政策含义<br><br>第五章&nbsp;中小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特征的实证分析<br>一&nbsp;问题提出<br>二&nbsp;创新的产业特征<br>三&nbsp;创新的所有制特征<br>四&nbsp;创新的企业规模特征<br>五&nbsp;结论<br><br>第六章&nbsp;供应链组织方式与新产品创新<br>一&nbsp;问题提出<br>二&nbsp;文献综述<br>三&nbsp;供应链组织方式、协调机制与新产品创新<br>四&nbsp;中国供应链组织方式与新产品创新:以汽车产业为例<br>五&nbsp;结论及政策含义<br><br>第七章&nbsp;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对国家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计量分析<br>一&nbsp;引言<br>二&nbsp;文献综述<br>三&nbsp;研究方法与数据<br>四&nbsp;实证分析结果<br>五&nbsp;结论<br><br>第八章&nbsp;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背景下的技术创新<br>一&nbsp;引言<br>二&nbsp;文献评述<br>三&nbsp;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的两种机制<br>四&nbsp;模型设定<br>五&nbsp;数据与变量<br>六&nbsp;实证结果及讨论<br>七&nbsp;结论和进一步讨论<br><br>第九章&nbsp;金融组织特征与技术创新<br>一&nbsp;引言<br>二&nbsp;理论假说与模型<br>三&nbsp;实证检验<br>四&nbsp;结论<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