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产力思想研究》:
其二,关于生产力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商品生产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时就已经明确了生产力的要素,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纯粹的自然条件。”即生产力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资料、社会分工和自然条件这五个方面。恩格斯更进一步把科学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精神要素,认为“除自然和人这两个生产要素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想也想不到的第三要素,我指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以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①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力要素时,总是从运动的发展角度来阐述。他认为生产力的要素也是历史地发展的,不同时代的生产力要素,其具体内容和时代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其三,关于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决定论,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不但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而且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一,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正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但集中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二,从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来看,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物的不断丰富上,而且表现在人的不断发展上。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在实践过程中,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会不断改变环境,也会不断改变着人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自身的发展又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的实践过程正是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社会化大机器生产力的现代形式的大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开”②。
2.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地位和评价
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处于根基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两个伟大发现的联结点,正是它使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有机统一起来。
其一,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形成和其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史有机统一。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就已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随着生产力发展,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应的社会制度、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即市民社会就会出现,政治国家也会随之而形成①,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社会制度更迭的根源,由此也“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②。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成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至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不可避免地同生产力发展历史联系起来。其次,在批判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完全唯心主义的东西”的基础上,论证了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力不是什么“精神本质”,而是~种物质力量。他把各种生产力区分为自然的生产力和人本身的生产力,重点分析了后者,指出人作为生产力,不仅能够创造财富,还能与自然力相结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现代无产阶级这一社会生产力,明确其即能创造财富也能变革社会。再次,马克思还提出了精神生产力,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化。马克思在探讨艺术生产力时,提出了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在1874年底到1875年初写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指出:“平原和山区的差别、沿河流域、气候、土壤、煤、铁、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等。”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