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128996
  • 作      者:
    (英)彼得·诺兰(Peter Nolan)著
  • 出 版 社 :
    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有人说,中国公司目前在国外的投资野心勃勃,甚至把手伸向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诺兰教授揭开了答案:尽管中国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实质上它们相比世界领先跨国公司还有差距。《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这本见解深刻的书,诺兰指出,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市场的程度远比中国公司进入世界其他地区的程度高得多。这种结果和中国崛起一样,都是非同寻常的现象。
展开
作者简介
  彼得·诺兰,拥有张扬的形象、张扬的个性,还拥有张扬的学识。
  他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对中国领导人进行访谈的学者之一。
  他称得上最了解中国的外国研究专家,是研究中国的超级“怪才”。
  彼得·诺兰教授是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发展研究学科主席。他还担任剑桥大学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主任。
  诺兰教授著书丰富,著作主要有《中国与全球经济》、《中国与全球商业革命》、《变革中国》、《中国处在十字路口》、《全球商业革命》、《融合中国》、《资本主义与自由》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出口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可观的外汇储备,并有29家公司跻身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全球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崛起的话题,并经常刊发文章暗示“中国将利用其金融资源购买世界”。
  通过《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的阐述,彼得·诺兰教授揭开了媒体言论背后的真相,提出并证实了“中国目前还不可能购买世界”的观点。从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商业革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产业集中。拥有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的高收入国家巨头公司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增加投资。中国高科技产量的2/3来自跨国公司,90%以上的高科技出口产品由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公司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商业体系,并且在不断扩大中国市场。
  相比之下,中国公司在高收入国家的业绩并不令人满意。换句话说,“他们”里面有“我们”,“我们”里面却没有“他们”。中国的70多个龙头企业主要集中于银行、金属、采矿、石油、电力、建筑、交通和通讯等行业,这些行业需要利用高科技,本身却不发明高科技。中国龙头企业的发展依赖快速扩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运用实例和论证,对“中国购买世界”的观点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对当下全球热议的“中国崛起”论争,提供了公众急需的新视角,将对中国和西方之间开启建设性对话做出必要贡献。
展开
精彩书评
  ★说起对中国公司及其国际竞争的了解,彼得?诺兰可谓当世权威,即使在中国也无人能出其右。
  ——英国《金融时报》
  
  ★若要了解国际大公司在全球经济中以及在中国崛起中的地位,彼得?诺兰是最好的向导:他的分析深入透彻,以事实为依据,且极具说服力。
  ——瓦茨拉夫·史密尔,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
  
  ★有人说,中国公司目前在国外的投资野心勃勃,甚至把手伸向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诺兰教授揭开了答案:尽管中国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实质上它们相比世界领先跨国公司还有差距。通过这本见解深刻的书,诺兰指出,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市场的程度远比中国公司进入世界其他地区的程度高得多。这种结果和中国崛起一样,都是非同寻常的现象。
  ——埃德·斯坦因费尔德,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多数人在中小型企业工作。然而,世界高收入国家商业体系的核心却是大型公司。大多数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处于商业体系核心地位的巨头公司。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30年间,全球商业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产业高度集中不仅影响着“系统集成商”,也震荡着资本主义价值链。垄断竞争在全球商业体系范围内大规模展开,掀起了空前的技术进步浪潮。
  对于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中描述道:“企业规模就像森林里的树,树长高以后可能会倒,新的树还会长起来。”而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设想则更加贴切——资本集中。
  处于全球商业体系核心地位的各大公司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开展业务,其规模和力度可谓史无前例,同时与其母国的政治经济日益分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重大问题,譬如公司的身份问题,国家产业政策的性质问题与国际关系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大公司性质的转变对于高收人国家的政府和公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资本主义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首当其冲。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政府顶住来自国际组织(以世界银行为代表)、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和大型国际跨国公司的压力,拒绝将国内占据经济制高点的企业私有化,而是尝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与高收入国家的大公司展开真正的较量。
  中国的大型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大公司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近些年,中国政府为国内龙头企业制定了“走出去”战略,其目的就是建立能与世界领先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的全球商业体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问,大多数亚洲国家仍然心有余悸,因此纷纷制定了有利于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的政策措施。
  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西方人士觉得,中国大公司拿这些资金来“购买”世界简直易如反掌,购买国家和公司更自不待言。
  然而,这是对国际竞争本质的重大误解。大型跨国公司和资本主义价值链上的领先企业不仅深深植根于高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植根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经济结构当中,占据着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部分。正当中国企业打算“走出去”并建立全球商业体系之时,世界领先的国际公司也在加快脚步进入中国。
  无知易生恐惧。目前,全球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东西方世界关系的不稳定,国际大众媒体的偏激观点不断涌人公众视野,作者本人深感让高收入国家公民正确认识本国商业体系、中国商业体系以及它们各自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以此为目的,本书围绕对一个问题的探究而展开,即高收入国家的“我们”是谁、发展中国家的“他们”是谁,而中国毫无疑问是问题的焦点。
  ……
展开
目录
图表目录
鸣谢
前言
Chapter1 “我们”是谁?“他们”是谁?

Chapter2 “我们”是谁?
1.全球化与产业集中
2.汽车和饮料行业的例证
3.全球化与跨国公司“走出去”

Chapter3 “他们”是谁?
1.中国迎头赶上
2.中国“赶超”长路漫漫
3.中国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4.石油公司与能源安全
5.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6.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军高收入国家
7.中国“购买”世界受哪些因素制约

Chapter4 “我们”和“他们”的复杂性
以战略性行业为例
1.银行
2.商用飞机

Chapter5 结论
1.中国能“购买”世界吗?
2.“我们”是谁?
3.“他们”是谁?
4.中国迎头赶上的复杂性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