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出口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可观的外汇储备,并有29家公司跻身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全球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崛起的话题,并经常刊发文章暗示“中国将利用其金融资源购买世界”。
通过《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的阐述,彼得·诺兰教授揭开了媒体言论背后的真相,提出并证实了“中国目前还不可能购买世界”的观点。从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商业革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产业集中。拥有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的高收入国家巨头公司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增加投资。中国高科技产量的2/3来自跨国公司,90%以上的高科技出口产品由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公司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商业体系,并且在不断扩大中国市场。
相比之下,中国公司在高收入国家的业绩并不令人满意。换句话说,“他们”里面有“我们”,“我们”里面却没有“他们”。中国的70多个龙头企业主要集中于银行、金属、采矿、石油、电力、建筑、交通和通讯等行业,这些行业需要利用高科技,本身却不发明高科技。中国龙头企业的发展依赖快速扩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运用实例和论证,对“中国购买世界”的观点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对当下全球热议的“中国崛起”论争,提供了公众急需的新视角,将对中国和西方之间开启建设性对话做出必要贡献。
展开
——英国《金融时报》
★若要了解国际大公司在全球经济中以及在中国崛起中的地位,彼得?诺兰是最好的向导:他的分析深入透彻,以事实为依据,且极具说服力。
——瓦茨拉夫·史密尔,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
★有人说,中国公司目前在国外的投资野心勃勃,甚至把手伸向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诺兰教授揭开了答案:尽管中国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实质上它们相比世界领先跨国公司还有差距。通过这本见解深刻的书,诺兰指出,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市场的程度远比中国公司进入世界其他地区的程度高得多。这种结果和中国崛起一样,都是非同寻常的现象。
——埃德·斯坦因费尔德,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