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商品扩散不是单纯的创新商品数量的增加,它包括创新商品的生产者从研发资本家走向众多生产者,从研发资本垄断转变为众多资本间的竞争,从一个商品研发企业产生出由众多企业构成的一个行业。创新商品的数量增加最初是从研发资本企业自身开始的,任何一个研发资本家都不会只给市场提供绝无仅有的一个创新产品,而是为满足市场新需求,生产越来越多的创新商品。这个过程包括工艺创新,因为只有工艺创新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
研发资本家依靠创新产品的知识和技术为实力基础,以所获得的知识产权为法律保障,力求维持超额剩余价值的持久存在,力图在保护期内将创新带来的潜在超额剩余价值尽量变成现实的超额剩余价值。潜在超额剩余价值是研发资本家在实现商品创新后,在保护期内以自己尽可能扩张形成的最大生产能力为基础而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总量,它是决定商品研发资本企业成长性的利益空间。在保护期法定的前提下,潜在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速度和程度,决定于生产能力的扩大。研发资本家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有多种渠道,但“想到不一定能做到”,在一定的资本积累能力和金融制度下,生产能力的现实规模总是一定的。
为了扩大规模,不排除研发资本家采取转让专利使用权的办法,不管是转让给独家使用,还是转让给多家使用,也不管转让的价格和条件如何,研发资本对创新商品的垄断地位就此被打破。这是研发资本家为追求提高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率的自我行为的结果,是以一种内生方式打破垄断。剩下的就是随着专利权到期,专利使用方不再承担相应的义务,创新商品独家垄断就完全变成多家竞争。
与此同时,还会出现外生方式打破垄断。任何一种商品创新,在本质上说都有历史渊源。机织布代替手工织布,汽车代替马车,飞机代替热气球,晶体管代替真空管,集成电路代替晶体管,喷气发动机代替活塞发动机,移动电话代替固定电话等等。创新商品以其拥有更加优越的使用价值和巨大超额剩余价值而极具市场前景,一方面吸引着,另一方面压迫着创新商品的原型产品生产者,使他们模仿创新商品进行生产。
创新商品出现,在研发资本企业周围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模仿与维持。模仿就是其他企业跟着创新企业生产创新产品,维持就是其他企业维持既有产品生产。从经济上说,模仿类的企业内在动力更强,也可能是外部竞争压力更大,更可能是动力与压力双强的企业。维持类的企业是经济上压力相对较小,动力相对不足,既有产品生产的效益较好、市场仍有一定空间的企业。后一种往往是那些成功的大公司。这些情况会随着创新商品的扩散在不同时段发生变化。
创新商品扩散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同一行业已经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和尚未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已经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越多,进一步扩散的速度越快;尚未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越多,扩散的速度也越快。问题是,已经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和尚未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整个扩散过程的初始阶段和结束阶段速度较慢,而中间阶段速度最快。因为初始阶段,尚未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最多,但已经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最少;而结束阶段,已经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最多,但尚未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最少。中间阶段则不同,已经生产创新商品和尚未生产创新商品的企业数都较多,因而速度最快。
在初始阶段,模仿类企业产生模仿行为主要源自动力而不是压力,在结束阶段,模仿类企业产生模仿行为主要来自压力而不是动力,在中间阶段则动力与压力同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