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学了没?:一周时间,读懂经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8057
  • 作      者:
    张昱谦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经济学了没?》让你一周时间,读懂经济学!
《经济学了没?》告诉你,经济学并不是高深的数学,也不是只讨论GDP和景气状况的数字,经济学对于我们的生活,远比想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人类绝大多数的行为,依循着理性自利的本能,背后总有线索可循。
《经济学了没?》囊括5个基本探讨主题,3个重要研究方法;一览19世纪前-1930年后的经济学重要发展脉络;汲取15位经济学大师的理论思想精华;认识与经济学“擦出火花”的10个学科分支;解读影响生活的20个经济学最热点问题;掌握用经济学聪明买房的4个步骤。
一周看一门,系统学习好吸收;随时翻阅,轻松掌握学科专业知识;释疑解惑,真正能派上用场的经济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昱谦(中国台湾)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辅修哲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经济硕士。研究所时期主修领域是在公共经济学、博弈论以及经济哲学思想,毕业后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兼任媒体营销公司创意总监。擅长政府财经政策分析、选举研究分析、金融商品研究及营销包装策略。崇尚制度经济学的精神,并带着左派哲学观点,最喜欢问朋友的一个问题是:“在面对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和环境时,究竟该设法改变?还是努力成为底下的受益者?”
展开
内容介绍
《经济学了没?》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经济学知识,并运用经济学知识解答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助读者切实将经济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图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著作。
在此书中,作者以“五大经济学探讨主题”“三大经济学研究方法”这些基本问题为切入点,全面梳理经济学的定义、起源、发展脉络、重要人物及理论、学科分支等,并运用经济学知识看世界、社会、个人及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热点问题,将大众急切想要了解却不得其门而入的经济学知识变得易于消化,便于运用,使得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学习,重新发现经济学的实用价值。
《经济学了没?》采用开放式课程的概念,让每位读者均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自我学习。读者可以按自身需求挑选阅读段落,也可依照本书的系统学习规划,按部就班地掌握经济学各重要内容。书中涵盖“3分钟重点回顾”“经济学小词典”“大师语录”“名家轶事”等便于学习、趣味十足的内容,为读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我们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找到更有效的资源分配或选择方式,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展开
精彩书摘
Day 6&7 周末练习
放下书,用经济学聪明买房
买房陷阱多,如何聪明选择?—经济学教你当个理性经济人
步入现代社会之后,房地产买卖一直都属于金额相当庞大的交易,也是一桩牵涉许多地方法规、税务、纠纷的交易。穷人也好,有钱人也罢,在买卖房屋时,没有人不睁大眼睛,随时让自己保持理性。
只要有理性的判断可循,在房地产市场的诡秘气氛中,我们就不难用经济学抽出蛛丝马迹,让自己当个理性的旁观者,简单厘清自己的供需利弊,还可以品味一下房地产交易的有趣现象。
第一步 了解土地的发展故事与价值
房地产事实上包括房屋和土地两个对象,我们先从土地
的故事讲起吧!
在商业尚未发达的年代,在台湾买房是为了安家立业。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除了原本的目的,买房还多了投资
致富的投机功能。因此,高房价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悲剧,充
分显示了土地稀有性和市场经济的特质。不过,一听到稀有
性,难免不自觉地会挑起经济学的神经,尤其买房是一笔金
额巨大的花费,这条理性神经必定更加紧绷。
(1)地价的由来
先把时间拉回到两百年前的农业时代,当时因为人口稀少,许多人愿意前往偏远地区开拓定居,比如美国东岸的人口前往中部地区屯垦。我国台湾地区在荷兰殖民统治之下,也由台南一带往北发展。当时世界各国都有几座规模大小不
发掘自己的心中之尺,暂时放下市场之尺。——张金鹗

周末练习放下书,用经济学聪明买房
经济学小词典
稀有性:指经济社会人类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的本质,是基本的经济问题,促使竞争及选择出现。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有限资源分配的问题。英国经济学家莱诺•罗宾斯(Lionel Robbins)就此提出一个经典的经济学定义:“研究如何运用各种具有替代用途的稀有资源之学问。” 
一的商业城市,但对于大量的务农人口来说,住在城市里没有意义,一来无法大面积种植农作物,二来农耕环境不见得适当。但为了节省农产品运至城市销售的营销成本,务农者多半会迁移至离城市不远的土地来耕种。所以许多主要的大城市附近多半会伴有农村聚集,比如艋舺是台北最早期的市中心,往外有大稻埕、六张犁、埤头、三张犁,更外围有五分埔、后山埤等农耕地区,从其地名就可知与农耕灌溉有关。
一个地区的生活稳定之后,人口就会逐渐增加,土地会继续向外拓展;当然,城市也会向外扩张。就像台北市一样,大稻埕本来只是晒谷场,随着艋舺的商业扩张,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被划为城内。城市扩张使得住在城市的人开始向外围农民收购土地,土地交易于是很自然地出现了。
当时城市外的土地多半是由祖先开拓而来的,或者是早期占有的无主土地,根本无法计算实际购置的金钱成本。但是对于一个农民而言,还是有机会成本的考虑,这个成本就是这块土地每年带给农夫的产值。假设这块土地一年可以生产白菜500 棵,一棵净赚10 元,农民失去这块土地的机会成本,就是每年5 000 元。另外,农民心里还会盘算找到下一块农地的成本,例如可能需要搬迁交通费用、开拓费用,而开拓也需要大约两年的时间。于是农夫的总机会成本就是:5 000 ×2(年)+ 开拓费用+ 交通费用。换句话说,林林总总加起来,要向农民购买这块土地,至少需要一万多元台币才有机会达成交易。
然后,随着资本发展、工业技术进步、建造厂房及建造新房需求增加等,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农民们也会放弃务农,在土地上建设更有商业价值的工厂。接着,公共设施如水电、煤气、马路的兴建,都使得放弃一块土地的机会成本快速上升。
从这样的发展历史来看,不难发现土地最原始的价值来自于卖地者放弃这块土地的机会成本,其实也就是土地收益。换句话说,能够影响土地收益的软硬件建设,都会推高地价。按照这个逻辑来思考,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几个影响地价的因素,包括分区用途、交通、公共设施、工商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其他生产价值等。再从这些原因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土地收益会上升,也有可能下降。比如台北市天母中山北路七段一带逛街人潮锐减,导致这10 年来店家利润平均下降了许多,许多店面都降价求租,这就是土地收益下降的实例。
重点Snapshot
土地最原始的价值,来自于土地收益。

周末练习放下书,用经济学聪明买房
(2)地价总是一路向上
从上述的说法看来,土地价值应该高高低低变化才对,
那么为什么全世界的地价几乎都是一路向上,似乎很难回
头?这与土地特质和货币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土地基本上是不折旧的,不像豪华名车,一旦买来价值
瞬间砍半。因此买下土地后,就算不用于生产而将其闲置,
下次转手卖出时,自然而然可将当初的购入价格当作固定成
本来定价。也就是说,正常人不会让土地出售价格低于当初
的购买成本,除非本身有经济上的压力,或土地环境发生重
图解:土地价值图

大变迁,如核灾难、泥石流等。这就是土地特征所带来的价格影响。
另外就是通货膨胀了。之前提过因为市场永远存在着利息,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必然的。换句话说,现在的100 元等于未来的110 元。这项成本反映在固定成本上,意思就是,当初用一万元买的土地,现在如果要卖出,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才能得到原本付出的价值。正因为通货膨胀和土地不折旧的必然现象,价格容易上涨或持平。但是我们在购买房地产时,价格却仍然高低变动,这就要涉及建筑物的价值问题了。
第二步 了解建筑物的价值
土地要是有经济价值,就一定会有地上设施,哪怕是用作停车场,也要有简单的栅栏;将土地买来开办夜市,也会有餐车、厕所等水电基础设施;就算是用作农地,也有简单的农舍堆放器具,而不可能住在台北却又每天将生产工具运到南部耕田。而这些地上设施,就是广义的建筑物。买了土地之后,建筑物就是我们下一步要付出的成本。
这里先不谈政府公共设施。建筑物跟一般商品一样,都具有功能性,此外,体积大小、外观设计、建筑物外部性价值、建造质量、建材质量、内部使用空间设计等,都是建筑物本身价值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商人在卖房子时,就跟卖手机的厂商一样,上述成本都会反映在价格之中。举例来说,台北101 大楼建筑的独特性,使得入驻商家的每坪租金远高于不到50 米外的百货公司,这就是因为101 大楼的建筑成本比较高,而它的独特性确实吸引了相当多的商机。
不过,这些建筑物的价值和土地非常不一样,它们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折旧。也就是说,如果钢筋水泥的寿命是50 年,在不维修的情况下,101 大楼50 年后可能会被判定为危楼,而且还会拖累附近的建筑物。到时101 大楼只剩下建筑艺术价值,店家则会一哄而散。所以建筑物价值和土地价值刚好相反,大多数的建筑物价值最后会归零,完全只剩土地价值。这也解释了为何推动都市更新是先进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否则建筑物老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特别是商业区。
因为法令的规定,一块土地上面的建筑物所提供的空间是有局限性的。以我国台湾地区的法规来说,有着建蔽率60% (一块土地可以用来盖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比率)、容积率300% (建筑物面积总和与土地面积的比率)的限制。举例来说,一块100 坪a的土地只能使用60 坪,但可以往上盖三层楼。因此,建筑物和土地都具有稀少的使用性质。许多高档地段会用来盖大面积的豪宅,就是看重这个特性,当然价钱也不菲。
另外,建筑成本通常十分昂贵,而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这中间也会因为物价通货膨胀而影响成本。基于以上几项特性,除非大财团有资金可以买地并自己设计建筑
a 1 坪=3.303 78 平方米。—编者注
决定房地产价值的,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
第三还是地段。
——李嘉诚
物,否则一般民众买卖房地产时,这些建筑成本通常都包含在里面。
可见,一般房地产交易没有将建筑物和土地价值区分开来,消费者需要足够的信息来自行判断。另外,我们也要审视自己的需求,不能人云亦云。
第三步破解住宅房地产的需求迷思
人生六大基本需求是:食、衣、住、行、育、乐。人的一生当中,不管是自己或朋友,一定曾有过买房的念头。特别是在小家庭观念盛行之后,拥有自己的房子变成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但真的每个人都需要买房吗?又该怎么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呢?
(一)迷思一:买房能保本,又可以获利?
坊间有许多书籍详细介绍买房的诀窍,不过这不是这里
所要谈的。这里要利用经济学的理性思考逻辑,检视一个重
要的购房迷思,那就是房地产不仅保本,还必定获利?真的
有那么好的事?
买房时,房地产中介不断给消费者洗脑,向他们灌输买
房“保值抗通货膨胀,还会涨价”的观念。大多数买房的人
也都很自然地把这个期盼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样的印象可以

周末练习放下书,用经济学聪明买房
重点Snapshot
一般房地产交易,没有将建筑物和土地价值区分开来。
让自己鼓起勇气出手买房,毕竟保值的意思就是:我根本不会亏本!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回想一下房价和地价的背景,地价通常会随通货膨胀而上涨,不易下跌;房价就是建筑物的价格,最后一定会面临折旧价值归零的问题。
以购买自用住宅为例,住宅并不是一个具有实际生产价值的地方,而是供个人休息、休闲及实现家庭功能的场所。然而,地价的基础来自于土地收益;也就是说,当这块土地盖满了住宅,土地收益并不会有丝毫增加。因此,当我们期待“地价上涨”时,其实只是在期待房屋周遭的其他软硬件设施来提升地价,比如修路、建公园等。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里提到的“涨价归公”概念,因为涨价并非出于自身的努力,反而多来自于其他资源的挹注。不过,在等待这些资源投入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房子会遇到折旧问题。房屋折旧的价值如果大于土地通货膨胀,最后还是有可能赔钱。
这种亏损现象在短期一两年,甚至五六年内经常发生,因为房子刚开始的折旧速度比较快。举例来说,我们不难发现以每坪30 万元台币的价钱买了新房之后,一年后卖出价格还是在30 万元台币左右,且不管在哪个区位都一样。这不是因为地价没发生变动,而是因为房屋折旧抵消了地价变动。所以如果经济形势不好,也就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弱,特别是还有贷款要还,如果以“保本兼获利”为出发点,恐怕短期会事与愿违。除非经济形势大好,或者推销力度足够,才有可能逆转短期局面。
图解:
总价值曲线地价曲线


房地产价格

房价曲线
时间轴
所以“保本兼获利”必须持有长期的心态,因为就长期来说,建筑物价值即便归零,因为土地通货膨胀通常较高,时间延长至15 年以上,要达到“保本”基本上并非难事。更何况长期来看也有很大的机会投入许多建设,比如地铁或高铁等。但长期经营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随时检视房贷利率,不要让利息抵消掉房地产的增值。
不过,每天惦记着这些大型建设也不太正确,况且趁着获利卖出房子,到头来还是要再买一间入住,所以购买自用住宅的朋友,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生活质量。曾有一则网络笑话这样说道:“买在芝加哥,一亿元台币,密歇根湖畔尽收眼底;买在台北,一亿元台币,观赏台北高架桥。”姑且不论两座城市的经济背景差异等,这则笑话不仅点出了台北房价过高的炒作事实,也讽刺了追求奢华却没品位的有钱人,更可见生活质量对于住宅的重要性。
(二)迷思二:交通方便是首选,还是广告噱头?
交通建设往往是影响一块土地价值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在土地上有所生产,这些生产要进行交易,就需要交通。北宜高速公路开通之后,宜兰的人口显著增加,地价也显著上涨,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市面上许多房地产广告都会强调“距离××辅路只
要5 分钟”、“紧邻××地铁站”、“只要20 分钟直达市中心”
等,在这些诱人的广告词里,我们应该反思:虽然交通方
重点Snapshot
地价上涨不是因为这块土地上盖满了房子,而是出于周遭软硬件设施的提升。

便,但我得到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代价?
我们考虑交通时,多半会以自己的生活圈为出发点,例如朋友和工作都在台北市区,就有“方便”到市区的需求。但是,“方便”了之后,我们会减少对交通工具购买的需求吗?显然不会,因为即便住在市中心,买辆摩托车还是相对方便,而买车的动机也不会因为交通方便而改变,反而会强化动机。另外,交通方便之后,我们日常固定支出的交通成本会减少吗?未必会减少。这要视搭乘的交通工具而定。
人们多半将交通方便的好处锁定在“节省时间”这一观念上。当然,开发商也一定会将此转嫁至房屋价格上。节省时间很好,但重点是购房者往往会忽略思考因为方便而加诸的成本。举例来说,距离辅路5 分钟有一个楼盘A,每坪20 万元台币,共20 坪;距离辅路10 分钟有一个楼盘B,每坪15 万元台币,共20 坪。若都打算居住20 年,且其他环境条件几乎一样,选A 等于为节省每天来回的10 分钟多花一百万元台币。20 年下来,一共节省了7.3 万分钟,平均每节省一分钟的代价高达14 元台币!也许对特定人士来说,每天节省10 分钟很重要,但一般人在购房时,应该要仔细想想自己的效用。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地铁附近的房子,许多中介最喜欢卖这种房子。虽然台北市有地铁,去哪里都很方便,但根据实际状况,地铁附近的住宅价格会比离地离500 米外的房子每坪高出10%~15% ,这些还未将地铁人潮或地铁带来的噪声成本算入其中。其实买房前实际走一遭,你会发现其实并不需要为了少走500 米而多花一两百万元台币,而且走路会带来健康这一外部效益。
邻近车站等地方的房价贵有其道理,毕竟人潮汇集的土地很适合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拿来居住,住户当然要支付较高的价格,以弥补房地产持有者丧失的机会成本。倘若是要投资,也许值得试试看;若是自用住宅,就真的要想一想了。
所以“交通方便”,要考虑的不应该是“省几分钟”,而是衡量“到达重要地点的交通工具,是否具备多样性及时间合理性”,这样才能真正判断出该地点的价值,否则很容易上房屋广告的当。其实在欧美各国,地铁车站附近的房子都相对便宜,很少有人会在市中心买房。思考一下这种文化差异也能打破广告迷思。
(3)迷思三:房地产也有歧视经济效益?
歧视经济学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 )提出的,旨在强调人们常会因为一些印象或偏好,而给予不公平的经济结果。例如我国台湾第一名模林志玲和
“犀利人妻”隋棠两人都很漂亮,难分轩轾,但两者的广告
重点Snapshot
交通建设是影响土地价值的最关键因素。

歧视经济学:指市场因个人特征(包括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不同而提供不同机会的歧视现象,反映出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某些偏见。经济学研究歧视对经济的影响,试图分开真实情况与假象。
代言费还是有差异的。
房地产商、房屋中介为了能提高房屋价值,其实一直很用心地塑造区域形象,刻意去增加歧视经济的效应。例如只要挂上大安区三个字,就是比信义区更有价值,即便两个区只隔一条不到20 米的马路。此外,笔者曾经听过一则最不靠谱儿的新闻,就是台北市军功路改名为和平东路四段,房屋中介立刻将房价每坪加价5 万元台币。这些怪异现象在房地产市场统称为“门牌效应”,其实就是一种歧视。
卖房者都会试图营造一种地域优越的氛围,例如住大安区听起来就是比住万华区更有身份和地位,但你别忘了,万华有邻近青年公园的好地方,而大安区有价值一亿元台币却只能观赏台北高架桥的豪宅。这种歧视的好处,除了可以把价钱往上哄抬之外,对于土地收益或建筑物价值其实一点作用也没有。换句话说,它们时刻都在创造地产的明星。披上明星光环的地区当然有理由将价格往上调,就像产品找了天王歌手代言,售价就是贵。
还有一种歧视的手法,叫作“学区效应”。许多售楼广告都会出现“紧邻××学区”字样。诚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像孟母三迁一样,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学习环境,也希望家是一个有校园陪伴的好地方。但这样的心

周末练习放下书,用经济学聪明买房
重点Snapshot
门牌效应与学区效应,都是房地产商为了哄抬房价所使出的歧视手段。
态就让业者有了歧视的空间,特别是“12 年国教”实施之后,业者的举动更加夸张。比如台北市“建国中学”的学区附近房屋就涨了一至两成,但坦白说,“建国中学”过去是好学校没错,因为它录取了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12 年国教”之后,初期因为有许多学生是通过考试进来的,所以整体成绩还是很突出。随着学区名额逐年放开,长期来说,“建中”的水平终究会被平均,就像现在的各级中学一样有差别,但差异与高中不同。
比较残酷的一件事是,即便买了名校学区房,孩子的成绩或品德就会比较好吗?买了名校学区房之后,父母往往付出了更高的教育成本,却忘了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学业和品德的基础,于是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这就是名校学区房所带来的道德风险,最后可能导致孩子功课和品德都无法获得提升。
按照经济学理论来说,门牌效应会在市场机制下使价格重新回到均衡点,因为这些行为属于穿凿附会的外在短期影响。学区效应则因为学校属于实体的公共建设,确实对于土地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学区,理论上也不应该有歧视的价格。显然实际状况不是这样,这就是土地稀有性的最大特性。简单来说,每块土地都是空间上的垄断竞争。垄断会有供给不足的现象发生,所以供给者往往就保持“你不买还有别人要买”的心态。等到供给者有资金压力时,才有将价格降到正常水平的可能。另外,政府也不愿管理,总是挥舞“尊重市场机制”的大旗,声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除了文中所说的这两种歧视经济,业者还有许多花招儿,用广告替消费者洗脑。身为消费者,应该要懂得破除这些歧视经济的迷思。在政府无法管理的情况下,多比较附近的成交价格及历年变化,理性分析此刻价格是否掺杂了歧视价格以及你是否能够接受这个价格。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追求迷信的结果就是铁定被敲竹杠。最可怕的是,许多人误以为买房子必定保本,下次卖房子时,价格一定不低于现在这个价钱,于是名校学区房、门牌效应照单全收,最后成了冤大头。
第四步 花时间去除信息不对称,聪明买房!
在财务方面无论是房贷或者之后装潢翻修等的花费,我们很容易自行计算和理解,相信在购屋前,我们对此都有心理准备。但有些状况却是防不胜防,有些是因为售房者隐匿实情,有时则是靠自己的知识背景难以厘清。
各地的房地产交易都有自己的规则,像我国大陆的土地就不是私人拥有的,日本用优惠土增税鼓励长期持有自用住宅,而我国台湾地区则有自己的奢侈税。这些游戏规则多如牛毛,相信很少有人能够全盘了解。可是这些难以理解的信息,或房屋中介没告诉我们的事,都潜藏着极大的杀伤力。
信息不对称一向有暴利可图,所以售房者一定会隐匿对房价不利的信息,尤其是越旧的房子,往往故事越多。新房子也毫不逊色,例如许多楼盘广告都会说自己采用RC 钢骨结构等,其实RC 也分许多等级,一般消费者根本无从知道,但这些被隐匿的信息,都变成了购屋者的隐性成本。个人的力量很难逆转信息不对称的劣势,而往往法律诉讼成本过高,索赔无门,让售房者或中介大占便宜。这些暗藏杀机
重点Snapshot
最常见的购屋纠纷是施工纠纷、房屋漏水及合同审阅权。

的买房纠纷,最常出现的大概有“施工纠纷”、“房屋漏水”及“合同审阅权”。
理论上,针对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必须重新拟定一套制度,让双方都有诱因去揭露信息。比如近年流行的“实价登记制”,就是一种避免卖方胡乱抬价的方法。另外,像买房的格式化合同,也能减少发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不过台湾地区目前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法规还不够完善,甚至法官并没有专业房地产知识背景。购房者在购买前一定要针对细节加以确认,甚至可以耍一点心机。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则纠纷案例:房屋中介宣称有一年漏水保修,保证修好。
A 先生放心地买房之后,不出一个月,因为刮台风,整间房子大面积漏水而无法住人。房屋中介第一次很有良心地请了维修师父来修缮,但没过几天,午后下起雷阵雨,房子又漏水了。这时房屋中介就说:“我确定我们修好了你的房子,但这次漏水的地方在你跟楼上住户的交接处,并不属于我们的保修范围。”于是A 先生告上了“消保官”,后来双方以一百万元台币达成和解。
俗话说得好,魔鬼都藏在细节里。这些小事情若在签约前没有讲好,一旦成交,烦恼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一辈子。而损失的不只是金钱,这些纠纷带来的负面外部效益才是最难估算的成本。
3分钟重点回顾 
a  房地产包括房屋和土地两个对象。高房价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悲剧,充分显示了土地稀有性和市场经济的特质。 
b  土地最原始的价值, 来自于卖地者放弃这块土地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土地收益。 
c  一般房地产交易没有将地面附着物和土地价值区分开来, 消费者需要足够的信息自行判断, 另外也要审视自己的需求,不能人云亦云。 
d  住宅并不是一个具有实际生产价值的地方。我们期待地价上涨, 只是在期待房屋周遭的软硬件设施来提升地价, 像修路、建公园等。 
e  交通方便所要考虑的不应该是省几分钟, 而应该考虑到达重要地点的交通工具是否具备多样性及时间合理性, 这样才能真正判断出该地点的价值。 
f  房地产商、房屋中介为了能提高房屋价值, 相当用心地塑造区域形象, 刻意增加歧视经济的效应, 例如门牌效应、学区效应等。 
g  信息不对称一向有暴利可图, 所以卖房者一定会隐匿对房价不利的信息,尤其是越旧的房子,往往隐藏得越多。 
h  对于信息不对称, 必须重新拟定一套制度, 让双方都有诱因去揭露信息,比如实价登记制、购房的格式化合同。 


展开
目录
Day 1 星期一 导论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定义、主题及探讨方法
西方定义 理性人的假设
东方定义 经世济民之道
五大主题 理性、效用、效率、供给与需求、均衡
 两项工作 初学者的心理建设
三种方法 数学、统计、历史思想解析
两大分支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Day 2 星期二 起源与发展脉络
经济学有哪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之前 经济学思想启蒙时代
19~20世纪经中期 经济学百家争鸣时期
1930年以后 经济学百家争鸣时期

Day 3 星期三 重要人物与理论
哪些人物对经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重要经济学家及理论
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 李嘉图
功利主义与经济学 边沁
马尔萨斯与人口论 马尔萨斯
厂商理论之父 古诺
共产经济思想的奠基者马克思
新古典经济学大师 马歇尔
美国经济学队长 约翰•克拉克
资源分配最优化 帕累托
制度经济学开创者 索尔斯坦•凡勃伦
创新理论之父 约瑟夫•熊彼特
新自由主义大师 哈耶克
经济学界的小巨人 米尔顿•弗里德曼
新政治经济学大师 詹姆斯•布坎南
打开经济学视野的纳什均衡 约翰•纳什
欧元之父 罗伯特•蒙代尔

Day 4 星期四 学科分支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激荡出了哪些火花?—经济学的分支
理论型 计量经济学
理论型 制度经济学
理论型 福利经济学
应用型 公共经济学
应用型 货币经济学
应用型 法律经济学
应用型 农业经济学
应用型 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
应用型 劳动经济学
应用型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Day 5 星期五 用经济学看世界支
哪些经济学议题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用经济学看世界
宏观经济 GDP 的迷思
宏观经济 追求一个没有失业的国家?
宏观经济 万恶不赦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 房地产泡沫危机从何而来?
宏观经济 中央银行的货币把戏
宏观经济 货币供需和汇率高低
宏观经济 外汇储备究竟要多少才合适?
宏观经济 云霄飞车般的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 恐怖的2007年金融危机
宏观经济 欧债五国怎么了?
微观经济 自由放任万万岁?
微观经济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微观经济 最低工资越高,对员工越有保障?
微观经济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就是不一样
微观经济 台湾职棒的矛盾:共体时艰vs.把饼做大
微观经济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
微观经济 从囚徒困境理论看社会
微观经济 信息不对称才有利可图?
生活经济 现代人为什么都不生孩子?
生活经济 爱情经济学

Day 6&7 周末练习 放下书,用经济学聪明买房
买房陷阱多,如何聪明选择?—经济学教你当个理性经济人
第一步 了解土地的发展故事与价值
第二步 了解建筑物的价值
第三步 破解住宅房地产的需求迷思
第四步 花时间去除信息不对称,聪明买房!
Day 1 星期一 导论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定义、主题及探讨方法
西方定义 理性人的假设
东方定义 经世济民之道
五大主题 理性、效用、效率、供给与需求、均衡
 两项工作 初学者的心理建设
三种方法 数学、统计、历史思想解析
两大分支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Day 2 星期二 起源与发展脉络
经济学有哪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之前 经济学思想启蒙时代
19~20世纪经中期 经济学百家争鸣时期
1930年以后 经济学百家争鸣时期

Day 3 星期三 重要人物与理论
哪些人物对经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重要经济学家及理论
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 李嘉图
功利主义与经济学 边沁
马尔萨斯与人口论 马尔萨斯
厂商理论之父 古诺
共产经济思想的奠基者马克思
新古典经济学大师 马歇尔
美国经济学队长 约翰•克拉克
资源分配最优化 帕累托
制度经济学开创者 索尔斯坦•凡勃伦
创新理论之父 约瑟夫•熊彼特
新自由主义大师 哈耶克
经济学界的小巨人 米尔顿•弗里德曼
新政治经济学大师 詹姆斯•布坎南
打开经济学视野的纳什均衡 约翰•纳什
欧元之父 罗伯特•蒙代尔

Day 4 星期四 学科分支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激荡出了哪些火花?—经济学的分支
理论型 计量经济学
理论型 制度经济学
理论型 福利经济学
应用型 公共经济学
应用型 货币经济学
应用型 法律经济学
应用型 农业经济学
应用型 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
应用型 劳动经济学
应用型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Day 5 星期五 用经济学看世界支
哪些经济学议题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用经济学看世界
宏观经济 GDP 的迷思
宏观经济 追求一个没有失业的国家?
宏观经济 万恶不赦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 房地产泡沫危机从何而来?
宏观经济 中央银行的货币把戏
宏观经济 货币供需和汇率高低
宏观经济 外汇储备究竟要多少才合适?
宏观经济 云霄飞车般的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 恐怖的2007年金融危机
宏观经济 欧债五国怎么了?
微观经济 自由放任万万岁?
微观经济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微观经济 最低工资越高,对员工越有保障?
微观经济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就是不一样
微观经济 台湾职棒的矛盾:共体时艰vs.把饼做大
微观经济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
微观经济 从囚徒困境理论看社会
微观经济 信息不对称才有利可图?
生活经济 现代人为什么都不生孩子?
生活经济 爱情经济学

Day 6&7 周末练习 放下书,用经济学聪明买房
买房陷阱多,如何聪明选择?—经济学教你当个理性经济人
第一步 了解土地的发展故事与价值
第二步 了解建筑物的价值
第三步 破解住宅房地产的需求迷思
第四步 花时间去除信息不对称,聪明买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