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译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138987
  • 作      者:
    弘一大师编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他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1918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他精修佛教律宗,被尊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曾创设“南山佛学院”,后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护生画集》等。 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泰顺县雅阳,1994年依福建省福鼎昭明寺世全法师出家,1997年于福州两禅寺受具。先后学习于普陀山佛学院、太姥山平兴寺。2001年至 2008年分别任教于杭州佛学院与灵隐寺学堂,2008年至今住持福鼎金笺寺,2010年于福鼎创立金竿书轩。 多年来,法师致力于佛教建设,流通正法,利益大众:以音声梵呗为接引大众之方便,以成律清规为日常行事之准则,以正知正见为普及教义之基础,以般荇慧观为用功实践之要领,以净心净土为禅净融合之归宿。法师现任褊鼎佛教协会剐会长兼秘书长、宁德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剐秘书长、褊鼎金竺寺住持。发表有《传戒》、《戒律的三名四义》、《佛教梵呗学习之法》、《试论沙弥受戒次第与内涵》等义章,编有《青芝老和尚十周年纪念集》、《佛教常用梵呗点板集》、《金竺赞韵》(唱片)等作品于教内流通。
展开
内容介绍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译注》是由民国时期弘一法师编篡、迄今为止唯一的针对在家佛教信众的南山律学著作。为方便在家佛教信徒研习南山律学,作者节选了《备览略编》中重要的部分,分别作了注释、今译与评析,对南山律宗在家共修部分内容作了通俗易懂且细致深入的解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四科名义
  第一节戒法
  戒法(戒律)有三种梵语名称,分别是:“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又”。汉语没有这样的名称,因为这三个名称,已经包含了因果、教相、立行、摄修等方面的内容,其他的中文词语意思无法超越、替代这三种名称内涵的,所以依旧保留它的梵名。这在五种不翻中是属于“多含不翻”,即一个梵语名词包含有多种意思,为此保留它的原来梵名。如我们很熟悉“般若”二字,如果翻译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但智慧二字不能涵盖般若的全部意思。所以,即用音译的方式,保留戒律原来的三种梵名。下面来介绍戒律三种名称、意义。
  第一项毗尼
  所谓毗尼,或也有音译为毗那耶、鼻奈耶,这些名称都是梵音讹传而导致有此多种的音译。比如一种名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翻译人等条件下,所音译出来的名称就有所差异,但不会影响它本身的意思。毗尼有两种意思:
  一、引古时之义:古时将毗尼译为“灭”义,就是灭诸恶法,灭除僧团中诸多争论之事,这是以它的功能来翻的。如用七种毗尼律法来灭除四种诤执不下的事情。
  二、正翻其义:毗尼正翻为“律”,所谓律是“法”的意思,法者就是教法,此中所说的教法,是三藏中的律藏之教。因为,此教法阐述僧人于生活中所行是非重轻、开遮持犯等等诸相,若无此律法,那么我们也就无从谈起是持戒与破戒,所以毗尼正义翻为“律”。
  我们于生活当中怎么知道,所作“是、非或开、遮、持、犯”诸相呢?在每条戒中,皆具备这些意义;且如淫戒:入如毛头犯重;其余有心而未遂的属轻;被强怨所逼与境合,即是开也,有受欲乐者结重,这是属遮;远离此等过非名为持,反此名犯。
  第二项尸罗
  尸罗,译成中文是“戒”的意思,戒有“警”的意思,即是由于警策身口意三业,将能远离种种过非之不善缘,这在“持戒感果”的因果过程中,是就“因”来说(对下面“木叉”果来说,故说是因)。然而,戒的真正意义,它不一定像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么单纯——所谓戒,就是一种善的、好的法则。戒除了有上述内容外,它还通于“不善、恶”的一面,即如平常所说的“恶戒”,如战争和动荡年代的烧杀劫掠,又如黑帮中许多违背伦理道德的规定等,这些的规定与行为即是恶戒。由此,戒是通于善、恶的。那么,我们不能单举一种意思——“善”,来解释戒的意思。但在许多场合下或典籍中肯定多指“止恶行善”。
  约两通来显戒之正义(戒通善、恶):若依《成实》《善生》中所说,善、恶二种戒法,是“互受互亡,功用相等”。若解说或受持善戒,因善法禁恶,由此,能以戒规来警策我们三业,确保对戒法持守,使诸恶法不起;如果解为恶戒或受持恶戒,那么,恶法禁止善行,护摄身心而不行善。
  由此看来,所谓戒,可以通解为“禁”也,这样,即显而易见其两用皆可了。
  第三项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中文译为别解脱,或有的解释为别别解脱或处处解脱。
  一、就道、事二戒来分:如论典中所说的,道戒,即初果以上,这样的圣人才称为解脱。道戒是随所证的果位而具此戒的。因为证得此空性圣人,通达诸法无自性之理,能够净除业根,运用这样观智即能通通遣除身口犯戒之过非。它不同于随缘所受的事戒,须一一地、各别各别地去持守而得到解脱。此道戒是无漏戒,也名胜义律仪,具此戒者,即是第一真实僧伽。
  事戒则不同,是通过众多因缘条件组合及用心领纳而产生的戒法。但所谓的因缘是通于万境的,而行持也必须遍于万境,若能持行而一一对治犯境,则名别解脱,其余过非未能持守的,则不名解脱。如,解脱分二:
  1.解脱:道戒名解脱,即初果以去,得戒条件——随分果得。
  2.别解脱:事戒名别解脱,五戒、具足戒是,得戒条件——从缘所受。
  二、就业、惑两义进行辨析:戒障有两种,一种是所作的过非之业,另一种是与身具来的烦惑。这两种烦恼,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一般行者来说是修学路上的大障碍。但我们若能从学戒与持戒下手的话,不但业非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消除,进而也能渐次减损烦惑。
  ……
展开
目录
第一门  律学史略
第二门  弘一大师与备览
第三门  译注之因缘
第一章  译注的因缘
第二章  译注方式
第三章  译注所用版本
第四门  《译注》之纲要
第一章  四科名义
第一节  戒法
第二节  戒体
第三节  戒行
第四节  戒相
第二章  四科的原理
第一节  戒与体、行、相
第二节  法与体
第三节  行与相
第四节  相与法、体、行
第五节  受体与行
第六节  受随与感果
第三章  三名四科是佛教修证模式
第一节  戒法三名
第二节  戒律四科
第三节  三名与四科
例  言
宗体篇
第一门  戒法
第一章  戒法总说
第二章  戒法大用
第三章  戒法名义
第四章  化制二教
第五章  戒善之别
第六章  遮性二戒
第七章  重受通塞
第二门  戒体
第一章  能领心相
第二章  正纳戒体
第三章  自誓师受
第四章  戒体多少
第五章  二体义名
第六章  依论出体
第一节  实法宗
第二节  假名宗
第三节  圆教宗
第三门  戒行
第一章  正明随行
第二章  断恶摄净
第三章  受随相资
第四章  因示舍戒
第四门  戒相
持犯篇
第一门  持犯总义
第二门  持犯名字
第三门  持犯体状
第四门  辨犯轻重
第一章  明起业之源
第二章  约三性示相
第一节  善心
第二节  不善心
第三节  无记心
第三章  结示伤叹
第四章  方便趣果
第一节  前方便
第二节  中根本
第三节  后方便
第五章  广斥愚教
忏悔篇
第一门  忏悔名义
第二门  忏悔之法
第一章  理忏
第一节  理忏名义
第二节  理忏三观
第二章  事忏
第三章  理事平等
威仪别行篇
第一门  敬佛仪相
第一章  先示敬仪
第二章  正明敬相
第一节  批评非法
第二节  坐立差异
第三节  修供时节
第二门  入寺法式
第一章  中国旧法
第一节  示正法
第二节  斥非法
第三节  清信女法
第二章  今师要术
第三门  造像塔寺
第一章  造像
第一节  通叙经像意
第二节  中国造立元缘
第三节  此方制度渐失
第二章  造塔
第一节  示名
第二节  显报
第三节  敬护
第四节  供养修治
第五节  造毁二报
第三章  造寺
第一节  应法生善
第二节  无法致损
第四章  离诸非法
第一节  受僧食物
第二节  谪罚可否
第三节  食肉
第二节  引小急制
第三节  通禁诸物
第四节  畜养猫狗
附录一  弘传南山律的著名律师
附录二  律典介绍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