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阈值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即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体相应的生态关系,但相对于整体生态关系而言,任何生态环境要素的变化都存在一个上限,在这个范围内要素的变化都不会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或破坏,即环境阈值。但这种变化一旦超过阈值,生态环境将发生破坏性的巨大变化,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毁灭。
(2)弥散性
由于构成生态环境的许多要素(如空气、水、生物物种等)具有弥散性,不具弥散性的要素(如岩石、土壤等)也会通过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生态联系对整体生态关系产生影响。
(3)消费上的平等性
不论环境质量好坏与否,客观上生活在同一个区域中的任何人都平等地享受相同质量的环境物品。
(4)环境质量的可控性
经验表明,区域环境质量演化的轨迹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建设投资水平的高低与投资结构状况。因此,环境投资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即环境质量具有可控性。
对比环境物品的特性,可以发现,环境物品的阈值相对稳定性范围,对应准公共物品的可拥挤范围;弥散性对应及消费上的平等性,对应准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对抗性;而环境质量的可控性,对应准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因此,环境物品本质上属于准公共物品。而库兹涅茨理论也是基于此基础,描述污染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它假定,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与污染水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而恶化或加剧;当该国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国民的经济收入超过一个或一段值为标准)时,环境质量的恶化或污染水平的加剧开始保持平稳,进而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继续增加而逐渐好转。即:在国民的经济收入,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转折点之前,经济收入每增1%,某些污染物(如大气中的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增加幅度会超l%;在转折点之后,某些污染物的下降幅度会超过收入的增长幅度。形象地说,人均GDP与某些大气或水污染物呈倒u字型关系。
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经济欠发达国家而言,政府的环境政策可能是减缓环境破坏。根据中国数据呈现较弱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性的事实,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所推行的环境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减缓了中国环境质量的恶化速度。其次,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加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的技术进步以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极大的技术转移机遇。中国的技术进步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环境政策和技术进步水平对21世纪中国环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加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研究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响应与关联,是制定环境政策的基础,由此可见,对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关联的研究,无论是从发展角度还是从环保角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