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略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工业过于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使工业布局得到了很大改善;第二,增加了内地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内地的后续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第三,在平均主义政策起主要作用下,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发展差距不大,处于一种低水平中的平衡状态。
当然这一战略也有很大的问题:第一,其忽视了沿海地区的建设,使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老工业基地现有技术虽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但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各地区工业结构均重型化、投资主体一元化、所有制结构一元化,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特色,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的倾斜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在平衡工业布局、备战转换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实行了区域发展的倾斜战略。
该政策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引进市场机制,并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实施,使原来由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计划单一支撑转变为由计划和市场机制双轨支撑;第二,使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第三,在产业政策上,将轻工业的发展转换为重点,并对轻工业采取投资补偿性不平衡发展战略;第四,在地区布局上将建设重点向沿海转移,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这种转移不仅反映在对沿海地区推行的投资倾斜性不平衡发展战略上,而且反映在对沿海地区实施的财税、信贷、外资外贸、价格等政策的倾斜上;第五,承认地区间自然禀赋和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实,依据“梯度发展理论”把中国的地域空间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强调遵从由不平衡到平衡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在发展梯度基础上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梯度差的经济势能,实行由东向西逐步推移、分阶段开发的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第六,沿海发展战略强调长期、超长期的生产力布局规划与统一整体设计,使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理论纳入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所以,这一时期的区域虽然仍以地区间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为目的,但更加强调的是经济效率和发挥各地优势,强调集中资金与资源实行重点发展,在地区间形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接续关系,使产业空间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实行所有制结构的转换,由前期公有制的单一结构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结构。
该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推动了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地区的发展,并为在全国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二,加快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况得以调整,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市场机制的参与,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活力和特色。
但这一政策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第一,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日益不平衡,不仅体现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也体现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二,沿海新兴工业地区虽得到迅速发展,但沿海的某些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仍未得到应有的改造和发展;第三,各省、市、自治区在地方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利用国民财政制度改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地方财力纷纷大力发展自己的加工产业,以至于出现了以重复引进与生产能力过剩为特征的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的趋势;第四,在市场经济发育初期,一些地区为了发展和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实行地区封锁,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如地区间市场分割、贸易壁垒、过度竞争、规模不经济等等;第五,基础产业供应不足的“瓶颈制约”与中、西部资源产业开发滞后的“短腿现象”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性发展的后劲;第六,消费基金持续高速增长,且投向经历了抢购保值、持币待购、盲目投资等阶段的不断转换,导致了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剧烈起伏;第七,政策投入时间的滞后和政策方向过于侧重纠偏的状况,导致了政策忽略因势利导和利用新的发展条件,形成国民经济整体空间布局战略与地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悖的局面出现;第八,过度强调政策倾斜的作用,忽略了日益强大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使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平衡目标的实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