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发展的中国经验:理论与实证:theory and eviden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05882
  • 作      者:
    俞晓晶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产业发展的中国经验:理论与实证》基于大国模型、政府推动和动态变化三个基本假设,以产业发展中基于政府因素所产生的增长效应、结构效应、均衡效应和安全效应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发展中政府因素存在的必要性、作用的特殊性和产生的局限性为主线,构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基于这一分析思路,《产业发展的中国经验:理论与实证》的基本结论认为:第一,中国产业发展遵循了政府-产业-国民经济的发展范式;第二,中国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增长效应、结构效应、均衡效应和安全效应为主体的发展体系;第三,在当前发展发范式的引导下,产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依然存在,但风险、成本和代价也在提高;第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产业发展的未来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三)产业转移与地区均衡
  产业转移的理论构建主要从国家层面研究较多,对一国之内的区域层次产业转移研究比较少。国外早期产业转移理论主要以经济发达国家为视角展开。日本学者赤松要提出的雁行模式产业转移理论、刘易斯的要素转移理论、弗农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产业转移理论以及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概念等,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模式。
  藤田昌久和克鲁格曼等(梁绮译,2005)构建了一个多产业多地区的理论模型,论证了产业扩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一模型以国家为单位,因此,存在劳动力不可自由流动的假设。在我国,尽管受到户籍等条件限制,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劳动力流动的壁垒越来越低。因此在放松劳动力不可自由流动假设之后,依然可以得出“地区之间工资差距缩小”的结论,但却限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同时相应的产业转移进程可能比较缓慢,甚至没有发生。邹旋(2009)借用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模型(D-S模型)①论证了产业在空间转移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做了实证分析,研究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顺序和要素流动效应等。杨俊生(2010)根据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阶段差异、能力结构差异以及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路径。相比较国外学者侧重关注产业转移与地区发展之间理论模型,我国学者则更多关注于产业转移的模式、动因、效应以及与之相关的对策分析等内容(如陈建军,2002)。在国内的研究中,政府推动被作为产业发挥均衡效应的重要外生力量。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基于上述理论,如夏禹龙等(1982)、周起业(1989)技术转移的梯度和“反梯度”理论,石奇(2004)基于市场集成对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进行了解释。由于产业外移会影响产业转出地GDP规模、税收和就业等问题,因此中央政府、不同地区(主要为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地方政府对待产业转移的态度差异很大。严双建(2007)、周文良(2008)、程必定(2009)和李金(2010)等都对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作出了研究。一方面,转出地政府(往往为东部地区)会采取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导致企业暂缓或放弃转移,有的甚至还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产业转移“粘性”的发生;另一方面,转入地政府(往往为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等鼓励和吸引产业转移,并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相互竞争。
  不同的政府行为导致产业转移对地区均衡的不同效应。魏后凯(2003)从竞争力角度研究了产业转移的影响,并认为产业转移会对企业、转入区和转出区的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陈刚等(2001)将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归结为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优势升级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引致效应和观念更新效应等。吴汉贤和邝国良(2010)对广东产业转移的研究表明,产业转移有利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整合地区资源,扩大市场份额;拉动东西两翼和山区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产业集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技术溢出效应与建立创新体系。但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产业空心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产业保护与经济安全
  对于我国产业安全现状的研究,一是对我国产业安全问题作总体评价。大多数的研究从全球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人手,认为当前我国的产业安全问题严峻。其原因在于:贸易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过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由品牌控制,外资投向偏好导致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失衡,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等(李成强,2008)。二是对个别产业安全进行评估。例如,何维达等(2002)建立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安全状况,并认为这三大产业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杨公仆等(2000)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安全进行研究,认为需要从产业发展和产业保护入手,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实现汽车产业安全。
  一般认为,政府主导与产业安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府通过对相关产业进行保护,从而确保产业安全。李斯特是著名的产业保护的倡导者,他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旨在对那些处于发展初期的产业实施“有效保护”。产业保护与产业安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保护是手段,安全是目的。冷战之后,政府进行产业保护的目的不再基于意识形态,而是基于对本国经济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保护。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一个综述
第一节 发展方式
一、历史背景
二、基本特征
三、发展方向
四、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
第二节 基于产业发展的研究视角
一、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政府与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的多重视角
第三节 对现有文献的总结以及本书研究的贡献

第二章 政府一产业一国民经济的发展范式
第一节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一、政府与市场
二、不同发展模式中的政府功能比较
三、功能定位
第二节 政府一产业一国民经济的发展范式分析
一、政府是产业发展外生变量
二、政府一产业一国民经济的传导机制
三、作用机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主导产业与增长效应
第一节 主导产业、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
一、主导产业
二、主导产业与产业关联
三、政府与产业发展的增长效应
第二节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及效果
一、我国重点产业发展政策一
二、政策效果:基于产出比重的分析
三、政策效果:基于产业波及效果的分析
第三节 国有企业、产业关联与增长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实证研究
一、国有企业、产业关联与增长效应
二、模型的设定及数据说明
三、结果及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产业结构与结构效应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效应
二、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
第二节 政府因素与结构效应:基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分析
一、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二、回归分析与计量结果
三、进一步分析:制度创新的结构效应
第三节 政府因素与结构效应:基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分析
一、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二、政府作用与行业利润率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五章 政府、产业转移与均衡效应
第一节 产业转移与地区均衡:一个理论模型
一、基本模型
二、进一步讨论
三、政府因素:产业转移与地区均衡的外生推动力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要素转移与地区差距
一、我国地区差距现状
二、要素转移、地区差距与产业发展
三、区域制度安排:要素转移的根本“壁垒”
第三节 政府与产业转移:基于地方政府利益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二、理论假说与数据选择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产业保护与安全效应
第一节 产业发展安全效应概述
一、产业发展的安全效应
二、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
三、安全、保护与效率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产业安全现状
一、应对外部冲击的产业安全
二、应对外来资本的产业安全
三、应对未来发展的产业安全
四、我国产业安全性问题的根源
第三节 政府保护与产业发展安全效应
一、政府目标导向下的产业安全
二、政府的行为目标
三、主体博弈与产业安全悖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治理与产业发展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因素:综合评价
一、产业发展中政府的有效性
二、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因素:实证总结
三、政府治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二节 政府的多目标管理与产业发展
一、目标管理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模式
三、政府的多目标管理与产业发展
第三节 政府的多主体博弈与产业发展
一、转型过程中经济活动的特殊主体
二、多主体决策和博弈下的产业发展
第四节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
二、政府和市场“双有效”中的产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中国产业发展:一个历史的演进轨迹
二、我们在哪里
三、要到哪里去
第二节 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分析框架
第三节 基于系统论的构建模式分析
一、系统与系统论概述
二、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基本特征
三、基于系统论的演进机制分析
第四节 从“现行”到“现代”: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一、离“新体系”有多远
二、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产业发展的中国经验
一、产业发展的范式
二、产业发展的局限
第二节 “市场决定”下的产业发展方式转型:一个框架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