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第二辑)》:
2.货币发行量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从实证结果来看,M1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987,而M2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995。从相关系数数值来看,二者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数值均接近于1.0明二者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程度很高。
众所周知,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个典型特征。随着货币投放量的连年快速增加,不仅推升了物价的快速上涨,也引起了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所以,不能单纯地将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归咎于货币发行量的增加,事实上,货币发行量的多少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都是政府主导的行为。这种以投资促增长的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有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无论是近3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二者的增长都与货币供应量的连年快速增加有高度的相关性。
(二)货币政策建议
可以肯定,这些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货币发行机制的不完善和央行货币政策存在的偏差。鉴于此,我们认为,只有完善和健全货币发行制度框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才能有效控制货币量并引导我国经济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1.完善货币量的调节机制
为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及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状况,从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央银行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测算方式、严谨负责的态度发行货币。为此,首先就要加强我国央行在货币发行权上的独立性。货币发行权不独立,会导致央行无法控制货币政策传导的源头,从而削弱其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严格监管央行的货币发行量,防范货币的不适量发行。
除了从源头上控制货币发行量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存款准备金等多种手段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控制。
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工具,对调控货币供应量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央行可以根据市场货币量的供求情况,对有再贴现需求的票据进行严格筛选。其次,央行对再贴现率可以灵活处理,以适应经济发展对货币量的需求。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当经济体出现流动资金过剩时,央行采取买进市场中的债券以及商业银行票据等金融产品,以减少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当经济体流动性资金紧缺时,央行卖出债券以及商业银行票据,以增加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央行通常可以对经济走势做出前瞻性的预判,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这一工具影响并控制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以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一般而言,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为: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会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从货币供应量和市场流动性的调节来讲,历来存在多种工具。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量供应的手段,但由于其作用过于猛烈,尤其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巨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工具;此外,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商业银行如将超额准备的资金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则央行调节货币量的目标就难以达到。由于灵活性较差,负面影响较大而收效往往又差强人意,所以,西方国家一般都会谨慎使用而不会将其作为常规工具。再贴现率虽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工具,但因作用有限,致使其不适于频繁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相对于其他调节手段更为灵活且操作期限较短,因而成为各国最常使用的货币工具。在我国,近年来央行常常通过商业票据的正回购或逆回购操作来影响流动性,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央行近年来使用最为频繁的货币工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