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研冤
国内关于美国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不多,散见于一些著作及相关文献中,主要体现于对美国气候政策的研究,对美国能源及新能源政策的研究,对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消费政策的研究以及一些关于国外低碳经济的综合研究当中;专著更是少见。
1.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气候行动
从政策角度来看,董勤(2007)的《美国气候变化政策分析》、李海东(2009)的《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和杜放等(2010)的《美国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政策解析》都对美国应对气候变暖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现状进行了剖析。此外,在政策转向的原因上我国学者也做出了解释。赵行妹(2008)在《美国气候政策转向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中同样以双层博弈模式作为理论工具,认为美国气候政策的最终走向是民主、共和两党及产业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刘卿(2010)在《论利益集团对美国气候政策制定的影响》中认为美国传统产业利益集团、新兴产业利益集团和公益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不仅影响国会气候立法进程,也影响政府气候决策和司法部门对有关气候问题的判决。王维、周睿(2010)在《美国气候政策的演进及其析因》中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美国气候政策变化的原因,认为政策会影响到“钻石模型”的四个要素,而美国的气候政策必须不能降低由四个要素组成的钻石体系的竞争力,而这恰恰左右了美国的气候政策。
从具体措施来看,国内学者多集中在美国的碳税制度和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研究上。在碳税方面,苏明、傅志华、许文等(2009)对发达国家征收碳税的背景、措施和效果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中国发展碳税的政策建议。王彬辉(2012)在《美国碳税历程、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美国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筹划并研究通过碳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然而碳税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却相当缓慢。此外,王彬辉还就美国碳税的具体政策措施及实施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在排放权交易及碳市场方面,全球变化与经济发展项目课题组2002年组织专家对美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最终形成报告。报告介绍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新方案(排放权交易)的具体内容,并对该方案进行了初步的评析。报告指出美国欲将该种以经济激励手段为特征的新方案推广至世界范围,使其成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手段。胡荣、徐岭(2010)对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进行了研究,同年韩鑫韬(2010)在《中国金融》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陈怀连(2011)将中美碳排放交易进行了比较,试图寻找美国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碳排放权体系构建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2.美国低碳经济政策之能源领域
吴巧生(2008)在《突破能源约束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中从美国出台的相关法案或政策的演变过程解释了布什政府的能源安全战略。樊瑛、樊慧(2008)的文章《美国2007新能源法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介绍了起始于1975年的美国能源政策及法案演变,着重评析了《2007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的核心内容,指出美国能源战略调整重点是放在需求管理层面,其主要措施集中在如何提高能源效率、推动能源节约、加快发展新能源等方面。高静(2009)在《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中认为美国推行新能源政策,既有其全球战略考虑,也有发展经济,引领美国走出经济衰退的目的。美国新能源政策的路径是:奥巴马竞选主张一制定政策一国会立法一新能源外交。同时,杨玉峰(2009)和高建、董秀成、杨丹(2010)等学者通过对奥巴马能源新政的内容和提出背景进行研究,发现此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在摆脱石油依赖的基础上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途径是推进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及发展可再生能源。而由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美国的这些政策势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中国应该化挑战为机遇,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实现绿色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此外,秦治来、朱庆华、管清友、与建英、唐彦林、金名、孔祥永等从国家战略角度分析了小布什时期到奥巴马时期美国能源政策转变的战略意图,以及其对未来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