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研究>第二辑: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地理》:
早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已有中国人到达马来半岛南部和经罗州北部(今东马地区)。到了唐朝时期,更多的商人乘船来到马来西亚经商贸易。满刺加王国时期(1402-1511年),有华人在马六甲定居,并同当地人通婚。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先后5次到达马来西亚。18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侵人马来西亚,为了在马来西亚开辟种植园和采矿,从中国东南各省招募来大批廉价的契约劳工,这是华人移人最多的时期。在马来半岛发现了丰富的锡矿后,又有大批的华工被输入开采锡矿。作为马来西亚经济支柱的两大产业——锡矿业和橡胶种植业,大都是由华工来承担,华工已经成为开发马来西亚的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移民的迁入基本停止,所以现在近90%的华人是在马来西亚当地出生的。
马来西亚华人大都住在砖石结构的房子里,在城市主要住在排屋、公寓楼房、别墅洋房中。其中,排屋为一户挨一户,一排挨一排,分单层、双层、三层,其中还有独立式和半独立式的构造,这种集中式的住宅比较适合中国独门独户的居住习惯,故最为常见。且在家庭的装饰布置方面,华人家庭仍体现出许多中国风格。长期以来,华人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移民初期,广东籍华人多偏重于农耕和开矿,福建籍的华人多从事捕鱼与经商。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统治马六甲时期,施行了甲必丹制度。在马来西亚早期华人中,那些有管理才能、有威望而又有卓著贡献的人士,多数具有甲必丹的头衔。他们既是官员,也是大经营家,是既有财富又有权力的富贾之人。据估计,目前在城市经商、做工的华人和在乡下务农的华人约各占一半。马来西亚华人长久以来还热心致力于华文教育,自筹资金开办了许多华文学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和马来西亚全国华校教师联合会总会(简称教总)是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民间组织。
马来西亚的华人多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已渗入到广大华人的生活中,其中多数信奉大乘佛教。现今,吉隆坡和槟城是全国的两大佛教中心。槟城的佛教名寺极乐寺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寺庙,也是东南亚最大、最富丽堂皇的佛寺。另外,道教也是华人信仰的主要宗教,各种道教组织团体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并成立有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会,总部设在吉隆坡。除此之外,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组织还包括许多以所供奉的人或神的名字命名的寺庙组成的宗教团体,诸如仙法师公古庙、仙四师爷庙、玉封善天法师公坛、关帝庙等等。3.印度人(Indians)东南亚地区的印度人是在数量上仅次于华人的第二大移民群体,马来西亚则是东南亚地区印度人最多的国家,其总数约为180.7万,占该国人口的7.6%,仅次于马来人和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民族。由于印度的种族非常复杂,因此移居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也不都属于一个民族。根据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马来西亚印度系民族又分为泰米尔族、齐提族、锡兰族、锡克族和巴基斯坦族,其中泰米尔族是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约占总数的80%,其余的印度系民族占20%。马来西亚的印度族使用的民族语言是泰米尔语。政府发布的通信或文告,都用泰米尔文作为当地印度各族的代表文字。
大约在公元初年就有印度僧人在马来半岛传播印度教。印度人大量移居马来西亚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这时英国殖民者为了在马来西亚兴办种植园和开矿而从印度招募来大批劳工,大批的印度人开始移居马来半岛。这一浪潮直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才逐渐停滞下来,移民进入马来西亚受到殖民官方的诸多限制。而到20世纪50年代初,马来西亚开始对移民实施严格的限制,仅限于那些印度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较便利地移民到马来西亚。
目前印度人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马西部和西南部,集中在吉隆坡、巴生港、马六甲一带,以及吉打等河谷地区。东马的印度人大都住在海边城镇。在移民初期,据史料记载,最早来马来西亚定居的印度人是齐提族人,他们主要是商人,而且绝大多数人经营贷款生意。移居马来西亚的泰米尔人主要是当兵或充当劳役。现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农村,大都在大种植园工作,只有少数人居住在城市从事商业和专业技术工作。吉隆坡、槟城、怡保、太平等城市都有较大的印度人居住区。印度人注重民族团结,凝聚力比较强。他们重视子女教育,培养了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印度裔的医生、律师在马来西亚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在城市中,印度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们一样,主要住在砖石结构的房子里。在农村,印度人主要住在种植园中,也有许多印度人居住在马来式的高脚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