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阶层集团创始人、世界著名创意经济学家、全球畅销书《创意阶层的崛起》作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又一力作。在本中书,他继续用他那招牌式的机智、敏锐的洞察与严密的分析征服读者。
后危机时代见解独到的理性思考。
作为政府官员,可以从书中了解后危机时代的产业地域性发展趋势,辅助投资和城市规划的方案决策。
作为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书中体会社会大趋势之下的行业发展规律,进而可以思考企业办公选址、员工福利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个人,可以思考自身在社会重启趋势下的定位,在自己的学习方向、职业发展、安家置业等方面作出更明智、更有效的选择。
传递应对经济危机的乐观信念。全书洋溢着一种乐观的情绪,且这种乐观的情绪与作者的理性分析相结合,让读者坚信我们的经济会“春风吹又生”,再次茁壮成长的。
湛庐文化出品。
经济危机重启下一轮繁荣?这种说法或许让你无比困惑。但不要忘记“危机孕育着转机”!历史也是这样向我们证明这一说法的可信性的——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的两次经济危机确实带来了两次重启,使经济摆脱颓势,焕发生机。同时也为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书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历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几次大型经济危机,并聚焦在经济社会的地理版图分布变迁上,提出了经济社会重启的概念。
作者提出: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在就业及教育资源的提供、交通设施、出行方式、住房、消费模式等方方面面都进行升级优化,以促进人才、商品和思想的自由流动,加速经济“新陈代谢”速率,为未来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次真正的重启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创新和生产方式,还将开辟一个全新的经济格局。我们决不能白白浪费任何一场危机!
第1章 危机,重启的时机
我总忍不住好奇,如果我父母还健在,他们会对现状有何想法。生于20 世纪20 年代的他们,经历过许多影响深远的巨变。——从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的经济高速恢复与增长。他们俩的童年时光是在新泽西纽瓦克(Newark)的一个意大利裔聚居区度过的。父母常给我讲当年的故事,排队领取救济食品、荒地里的帐篷城、政府发放的衣物……都是大萧条时期城市的悲惨生活。父亲13 岁辍学到一家眼镜厂打工,从此,家里的收入来源除了他父母和6 个兄弟姐妹的工资之外,又多了他的一份贡献。祖父母在圣诞节买不起新玩具,只好每年都把同一个蒸汽铲玩具重新包装一下,放在树下给他当礼物。然而30 年后,他们却可以像许许多多同时代的人们一样,来到绿草如茵的城郊,购买自己的房子,拥有崭新的雪佛兰羚羊轿车、洗衣机和电视机,在抚养下一代时也毫无后顾之忧。我父亲仍在那家眼镜厂工作,但薪水却由低转高,足以支撑全家的生活。
我父母经历过的经济低谷和高峰正是社会生活循环周期的一部分。他们可能会经历困难乃至非常痛苦的时期,但是,就好像秋天树叶落尽留下光秃秃的枝桠,到春天就能催生新叶一样,社会经济也会通过自身的变革而复兴。危机时代能够将有效和无效的制度与模式区分开来。在这些时期,过时的、在弊端的系统和工作方式会被抛弃,而那些创新的、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种子则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经济与社会的重建,使我们从危机中逐渐恢复过来。许多重大经济转型时期,例如大萧条或者19 世纪70 年代的长期萧条,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更像是连续的电影,而不是定格的快照。 而经济恢复之路也同样漫长而曲折,例如,从上述的两次危机中恢复过来就花了近30 年。如果放到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来观察,经济危机必定会产生整个经济结构重塑的关键阶段,而在这个阶段里,经济会逐渐得到恢复并重新开始增长。我把这个时期称为“重启时期”。
决不能白白浪费一场危机
坐在大英博物馆的座位上,卡尔· 马克思用尖锐的文字描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野蛮转型。而作为有史以来最具创造性和革命性的经济系统,资本主义也会导致金融恐慌和经济危机。但是,危机不仅仅会造成大规模贫困和人民的痛苦,同时也扮演着一个经济推进器的基础性角色。在现存的经济与社会体制重塑的关键时期,危机能够引发新时期的经济增长。在马克思逝世那年,伟大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理论家约瑟夫· 熊彼特出生了。他用“创造性破坏”这一术语来描述了经济危机如何淘汰旧式企业,迫使过时的经济系统和商业实践退出历史舞台,从而为企业家引入新技术、开辟新产业提供机会和空间,并由此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而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则从危机中发现了利用政府支出来保护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当私营企业纷纷衰退或倒闭时,只有通过政府支出才能继续保障资本主义的运转,并让经济重新站立起来。上述这三位著名的思想家阐述了从萧条逐渐转向繁荣的部分过程,然而,仅靠技术革新突破和政府的新职能,还不能实现经济的真正持续恢复。
巴拉克· 奥巴马总统的幕僚长拉姆· 伊曼纽尔(Rahm Emanuel)经常引用保罗· 罗默的名言:“决不能白白浪费一场危机。”而事实上,我们正在白白浪费这场危机带给我们的机会。将数以万亿计的公共支出扔到旧经济体系中,这一措施是短视的,目的仅仅是将经济指数暂时恢复到人们可普遍接受的水平。而真正有意义的经济恢复手段不是政府救助和刺激政策,也不是那些拼凑出来用于刺激旧经济系统复苏的方法,更不是那些用于制造证券、房地产或汽车市场短期虚高的举措。政府支出绝不能作为长期的解决方案,即便能暂时填补一些缺口,政府资源却远远不足以创造出能让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需求。
“经济危机并不表现为一个周期,而是表现为一次重启—— 一次情感上、社会本质上和经济上的重启。”通用电气CEO 杰夫· 伊梅尔特说,“谁能理解这一点,谁就能获得成功,那些不能理解的人则会被社会主流所抛弃。”《韦氏新大学词典》将“重启”(reset)定义为“重新开始,或以全新的方式开始”。
《牛津英语词典》则将其定义为“重新开始,或以不同的方式开始”。
“重启”是指经济与社会秩序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其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或金融活动。一次真正的重启不仅会改变我们创新和生产的方式,还将开辟一个全新的经济格局。当重启发生在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上时,全新的居住方式就会随之出现,人们工作生活的地点和形式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最后,重启将为人们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其中产生的新需求和新消费模式来刺激经济,从而促进产业的扩张和生产力的提升,并由此催生出更多更好的新的工作机会。
经济系统并不是凭空存在的抽象概念,它与整个社会的地域结构密切相关——土地的使用方式,住宅区和商业区的位置,将人、住所和商业联结在一起的基础设施。这些地域结构上的因素融合到一起,将对社会生产、消费与创新的模式,乃至于对整个经济基础产生很大影响。重启正是要对这样的地域性经济格局进行全新的调整,这也是重启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在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之后,城市郊区不断地扩张,人们对汽车、家用电器、电视机和其他商品的需求量也随之上升,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黄金时代。而在19 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时期,除了新兴产业和技术之外,大规模工业城市的崛起也对解决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地理学家把这样的现象称为问题的“空间修复”。在经济大变革中,对各种制度设施的优胜劣汰、因变化催生的旧事物的调整和新事物的出现为新事物发展留出的巨大空间,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格局。技术革新造就了新形式的基础设施,这将深刻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地点和方式。无论是管道、电缆、火车还是桥梁,这些新的系统都扩展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提高了人们沟通和交通的效率,从而大大加快了商品、人才和思想流动的速度。随着各个国家与城市的兴衰、各大人口聚集地的急剧扩张、经济格局的不断集中,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迁移。在每一个重要的经济时期里,都会形成一个全新的、独特的地理分布格局。跟以往一样,当前发生的这次重启也将开辟一个全新的经济格局,并为人们打造一个与新时代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的新生活方式。
正在发生的变化
今天,我们还处于本次经济重启的早期阶段,还无法完全把握这次重启的最终发展方向。但我们能感觉到:生活方式在变,世界经济格局也在变。过去一段时间里的零星变化,正在逐渐汇聚成一股系统性变革的洪流。然而,这些变化也并非来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或规划——虽然政府可以通过一些举措来鼓励或阻止变化发生,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人们正在迈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人称之为“新常态”),将逐渐远离汽车、房屋和郊区这些旧生活方式里的标志性物品和基础设施。我们必须相对降低在这些领域的消费,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产业中去,才能顺利地完成这次重启,开辟下一个繁荣时代。我们可以从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中看到,美国家庭在食品上的消费金额急剧下降,同时,与家庭食品相关的美国农业工人比例也随之降低。今天也必将发生类似的变化。而在培育出未来的新兴产业之前,在发展出创新的健康医疗和生物技术之前,在探索出新型的教育方式和娱乐休闲体验之前,首先我们必须在原有产业的商品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新产业释放出更多的资金。
在小布什称之为“所有权社会”的体系中,我们已经到达了极限。当人们预期可以一份工作干到老的时候,拥有自己的房子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了。然而,在以流动性和灵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环境下,无法轻易出售的住宅就成了一个经济陷阱,它会阻碍人们为把握经济机会而进行的自由流动。不仅对固定住宅的消费损害了“美国梦”里的“经济自由”成分,房地产行业的过度金融化也是经济危机的一大罪魁祸首。房地产极大地消耗了美国和全世界的资金,有很多人购买超越自己负担能力的超大面积住宅,又把这些住宅当作提款机,将二次抵押贷款用于自己大手大脚的消费上。在历史上,每一次重启都对住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次也不例外。住宅拥有比例的下降趋势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些仍然要购买住宅的人们会选择更小的住宅,而更多的人则选择租房。
另一方面,新生活方式对汽车的依赖也会大大降低。2009 年10 月,《纽约时报》报道:“经济衰退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正在迫使人们重新考虑——是否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汽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汽车一直是‘美国梦’的标志,而如今,对汽车的热情可能不再是美国人DNA 的一部分了。”汽车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强大。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共用一部车,年轻人也纷纷推迟了买车的计划,转而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步行等,或者通过Zipcar 等服务来租车——这不仅仅是由于高额的油价,还因为严重堵车让我们的生活和整个经济消耗掉了无谓的时间成本。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土地的使用越来越集中,从农业村庄到商业城镇,从小城镇到大型工业城市,然后再到利用大规模的近郊区、远郊区和边缘城市来持续扩张这些大型城市的边界。而我们正在经历的变化不仅仅是从郊区到密集城区的迁移。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比以往更大、更集中的经济地理格局,也就是更多特大型区域的产生,例如波士顿–纽约– 华盛顿走廊、大伦敦周边地区以及中国的京沪经济走廊。
当前,这些趋势还处于萌芽期,但它们将对未来几代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充分理解这些趋势,顺应它们,由此才能创造出更大规模的繁荣景象。而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深刻理解正在重新启动我们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各种力量,提供一个引导人们加速这次重启的框架,与此同时,缓解人们在变革中不可避免的心理混乱,降低变革中的人力成本。重启是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变化可以促使另一个地区发生改变,并引起连锁反应。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从以往发生的危机和重启中总结出各种主要的推动力,正是这些力量开辟了全新的经济增长与繁荣的时代。而通过对未来的展望,我将试图从当下的经济和社会中识别出已经显现的、将组成下一次重启核心元素的一些趋势。这些趋势包括将房屋、汽车边缘化的新型消费模式,包括再次加速人才、商品和思想流动的新型基础设施,还包括一个判断:经济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密集程度将大大提高,而这一新格局可以催生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促进新产业和新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预见并深刻理解正在发生的趋势,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当的策略,从而加速这些趋势的发展,缩短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时间,进一步有效地缓解变革带来的混乱和痛苦,并最终创造一个繁荣的全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