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孙子兵法演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7214
  • 作      者:
    刘君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首席专家&nbsp;&nbsp;&nbsp; 吴如嵩先生<br />  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创会长&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傅慰孤先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联袂推荐<br /> <br /> &nbsp;&nbsp;&nbsp; 1. 海内外春秋帝王学、当代易学研究大家、经学宗师爱新觉罗·毓鋆亲传弟子、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孙子兵法学会副会长刘君祖继《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刘君祖易断全书》之后与《论语演义》先后推出的又一力作。<br />  2.《孙子兵法》讲解集大成之作,结合诸子百家,还原世界第一兵书本貌。<br />  3. 援引当今时事,纵横古今中外,以《易》演兵,破解《孙子兵法》的奥秘.以《易》证兵,透彻了悟中华兵学的智慧.以《易》御兵,把握形势判断、随机应变。<br />  4.《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崇尚和平的慎战、去战思想,知彼知己、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奇正多变、因敌制胜的战术思想以及治军训练,兵要地理等都在书中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论证。<br />  5.人生如战场,商场即沙场,国际纷争需要《孙子兵法》的斗智斗勇,《孙子兵法演义》是您的最佳指南。<br />  6. 《孙子兵法演义》乃政界、商界、军界必读之书,为人处世、职场纵横、国际捭阖必备之书。<br />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君祖 1952 年生,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奉元学会常务理事。精研儒家学说,在传统经典中注疏现代精神,如《人物志》《春秋繁露》《开物成务—中国的工程》等书,尤其深修《易经》,往往将难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实例佐证解读;将《易经》义理付诸实践,从《易经》的角度解释阐说诸如《春秋》《尚书》《道德经》《四书》《孙子兵法》等传统经典,并旁通于佛、道,自成一派,为深奥难懂的《易经》搭建起一座方便学习的桥梁,把《易经》和现代知识巧妙融合会通,将易学生活化与现代化。著有《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易断全书》《孙子兵法演义》《四书的第一堂课》《易经的第一堂课》《论语演义》系列等书。刘君祖先生讲学不断,曾为台湾政界名流、商界精英的《易经》导师,在海内外许多社会团体长期授课二十多年。<br />
展开
内容介绍
  《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兵学著作,精通《周易》且又深晓《孙子兵法》的刘君祖先生新作《孙子兵法演义》创建以《易》演兵的典型,破解了《孙子兵法》众多军事范畴的渊源端绪,从而把中国古典兵学的历史又向前追溯了一两千年。<br />  《孙子兵法演义》的特色除了以兵论兵外,即以《易》演兵,其特点有:其一,《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无不受其深刻影响。其二,孙子论战而不黩武,不得已才以战止战;易理崇尚和平,主张更是明确。其三,孙子对人情人性及群众心理的掌握相当精确,懂得以情动众,对高层领导却要求他们冷酷无情,不可因个人感情而误了国家大事。其四,孙子畅论形势虚实,机变灵活,让人大开眼界。其五,当代战争已进入彻底信息化、集成化时代,从军事理论、作战技术到部队组织,都有革命性的变化。<br />  跨世纪以来,世变忧患频仍,国际间的重大纷争已不大可能用军事冲突圆满解决,而需借助外交、经贸、金融、信息情报甚至宗教文化等的斗智斗力来综合较量.。《孙子兵法演义》提出《孙子兵法》中蕴藉深厚的道胜全胜的战略思,特能显其殊胜,发挥大用。<br />
展开
精彩书评
  精通《周易》且又深晓《孙子兵法》的刘君祖先生终于推出了他的大作《孙子兵法演义》,创建出一个以《易》演兵的典型,破解了《孙子兵法》众多军事范畴的渊源端绪,从而把中国古典兵学的历史又向前追溯了一两千年.<br />  ——吴如嵩(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兼首席专家)<br /><br />  《孙子兵法演义》之中它运用了《周易》为求胜战的“权变”,此权变的化解之道在于运用错、综、复、杂、变的卦变方法去寻求兵胜之机,亦为《孙子兵法》增色其羽翼,更为旷古以来独创首演,此《孙子兵法演义》乃拔得头筹之大作.<br />  ——傅慰孤(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创会长)<br />
展开
精彩书摘
<!--[if gte mso 9]><![endif]--><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无所不用间</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关于“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古代所说的三军又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后来,“三军”就指整个军队。三军之亲,没有比间谍跟领导人距离更近、更亲密的了。</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赏莫厚于间”,重赏没有比对间谍更厚了,而且这种赏赐因为不能曝光,还是暗地里。“事莫密于间”,所有事情的机密没有比间谍更要保密的了,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非圣不能用间(有的版本写作‘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这里写得越来越精彩了。间谍这么优秀,要给他最高的赏赐,然后他跟组织的关系特别密切,超过其他所有人,而且没有人知道这种关系,也超过其他所有人。那么这个用间谍的人绝对得是高手,绝对得仁、圣,而且心思智慧各方面都微妙到了绝对精微的地步。这样的人,他才能够用这种间谍,他才知道如何调度运用。如果有这么优秀的情报网,而组织者昏庸无能,那根本就没有办法使间谍起作用。</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棋逢对手,间谍才可以运用得奇妙。不管是明君还是良将,如果不是到圣的地步不能用间,这种高度斗智的游戏,不是一般人能玩的。非仁义不能使间,智慧修为要到微妙的地步,一般人猜测不透,不然就不能够得到“间之实”。也就是说,不管是从哪一个管道来的资讯,你能确定都是正确的吗?可见,又不能够太相信一个单独的管道获得的情报,所以要有“五间”,要有多管道获取,道理就在这里。这样才不会被蒙蔽,可以拿来印证,这就是领导人,需要有多方面的才干,要“圣智”,“仁义”,“微妙”,不然怎么判断?搜集情报相对于综合判断情报来说,前者比较简单,后者非常难。就像“演卦容易断卦难”一样,算卦的方法很简单,但是结果出来,断占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一个间谍,理论上不负责所有情报的判断,他只要出生入死,搜集更多更翔实的情报,而且他也不是组织的唯一情报来源,组织对各方的这些情报还要做检验和判断,要是没有判断力,面对堆积如山的情报,有真的,有假的,有半真半假,就无从判断,决策起来就很难了。所以,孙子才说非圣、非仁、非微妙,不能</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得间之实”。间谍搜集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是不是敌方更高一招,餵假情报给他?这些都会误导我们的判断,所以需要谨慎的核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情报网的发动是随时随地渗透到每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所在,任何一个时间,无晨、无昏、无昼夜,也没有正式场合,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所以我们平常不感觉它的存在,就像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微生物在动,没有专业的显微镜,什么也看不到。这就叫“无所不用间”,太微妙了,太微妙了。用心的人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感应,不用心的人啥也不知道。“无所不用间”,随时随地都有间谍活动。换句话说,间谍人员,理论上没有休假,随时都可以做调查。没有说一定要派到哪一个国家才可以做,很多事情依靠人脉经营,就可以“无所不用间”,行住坐卧,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这样才能让敌人防不胜防。可见,间谍的世界一定要用特殊镜头、特殊感应,才看到其活动得很剧烈,不然就好像不存在一样。</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下面就讲严守机密的重要性了。要绝对的残酷无情,只可以让一家哭,绝不能让一路哭。兵法的领域已经不讲情了,到间谍的领域讲情,那简直就是笑话。如果为了整体的安全利益,不泄漏机密,对自己人都得很残酷。一是“间事未发”,情报还有保密的必要,还不可以发出来,更不可以见报,“而先闻者”,突然泄漏了,让很多人都知道了,甚至不相干的人都知道了,这下糟糕了,马上就得处置,“间与所告者皆死”,要全部杀掉,这叫灭口。这件事情只有我们的情报员和间谍网才知道,所以泄漏绝对跟他们有关,不管有意无意,一定都得杀掉,堵住情报的来源,让对方追不到、断线。</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二是告诉过谁,谁听到了,叫“所告者”,不管是有意听的,还是无心听到的,马上都得铲除掉——“皆死”,没有第二句话。对于过太平日子的百姓来说,这是不大容易接受的,但是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上就是如此。像曾国藩跟太平天国作战时,有一次在中军大帐召集重要幕僚在讨论,有一个冒失鬼闯进帐来,他们讨论到一半就不能讨论下去了,曾大帅就马上把他拖出去杀了,因为不能确定他听到多少,可是不能冒这个险。这就是“间与所告者皆死”,所以我们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包打听,三十米以外的事情最好少管,人家一看到你耳朵一长就会对你下杀手。不能让你听的,你可能听到了,那就是活该倒霉,没有办法,只有让你死。为了整体的利益,不能够那么久封锁机密,还是“皆死”,绝不能留,这叫灭口。</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一网打尽</span><span lang="EN-US"><span style="mso-spacerun:yes">&nbsp; </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所有这些情报网的建立,需要严守机密,参与者的薪酬也是比较高的。用间谍的人,决策、判断需要的修为更高,不然再好的情报网都不能发挥绩效,这是一定的。那么,下面就讲情报的深度和广度,巨细靡遗,哪一个东西重要,哪一个东西用不上、用得上,搜集到的东西全部都得上去,而且要很细。军事行动的时候,“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两军相对,不是部队想要打谁、要攻敌人哪一座城池、杀掉对方哪一号人物,只能搞暗杀,这也是间谍里面的任务之一。要杀谁,那么你要知道目标。不但要了解你的目标,还要深刻掌握其日常行动等所有的资讯,搜集这些资讯才知道如何逮到机会一击得手。“城之所欲攻”,要攻的城池,那座城池的所有情报都要搜集好,要打击哪一个目标,要杀谁,“必先知其守将”,必须知道守城的敌方将领是谁。了解对方的守将之后,他旁边的人也很重要,因为一天到晚在其身边的人,才知道有没有机会切入进去,甚至可以争取过来。从“左右”切入有时有意无意间可以掌握到主角的行动。还有“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不管绕多少弯,一定要求间谍把这些人全部一网打尽。不但要知道守将,守将左右的人,还有通报的人、看门的人、管理寝舍的人,别看这些人官小,可都是情报的来源。像“谒者”可是一个肥缺,不管什么大官要见上司都得经过他,有时还得给一点好处。千万别小看这些大人物身边的人,他们看到的机密事情集中起来就是丰富的信息库。这就是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要通吃,只要可能产生关联的,主将一天到晚能接触到的,大人物、小人物全部都要了解。这些情况,作为间谍“必索知之”,有时没有办法直接得到,间接的方法也要追索到。</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反间之大用</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下面就是反间的利用,即如何把敌人的专业间谍人员直接转为我用。“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敌人的间谍来打探我方的消息,要把他抓到。这是重点。“因而利之”,不要杀他,并许以利益,利诱对方,“导而舍之”,进行劝导之后,放他回去。“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为不杀,而且还掌握其弱点或者把柄,断了他的归路,这样就可以把敌人的间谍转为我方使用。</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因是而知之”,注意,“反间”的使用价值连城,因为他在对方情报网的中心,了解对方内部的情报,像“乡间”、“内间”了解的可能只是外围的情报,仅作参考。而“反间”是核心,“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反间”动了,外围的间谍可以根据反间要得到的核心情报与之配合,供其调度。“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为反间这一中心点突破,一旦掌握、了解对方虚实,我方布在敌方的在朝、在野的间谍,可以因为这些发动间谍的行动。我方派去的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要他把假情报餵给敌方。“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而且,掌握了“反间”,“生间”可以如期安全地把情报带回我方。</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由此可见,五间中的重点在反间,大家都在争取把对方的东西变成我方的。所以孙武认为,反间的酬劳待遇要更高。五间中,反间的运用是关键中的关键,只要反间这步棋运用好,其他派去的生间、死间,还有在敌方卧底的乡间、内间,都可以做到最好的调度安排。因此,像这样关键的角色比一般的间谍待遇不可不厚,当反间的人风险超高,一旦破获了,就是杀无赦。天天处在这种高风险中,代价当然昂贵。人生在世,一般来讲,在意的大概也就是名利,可是间谍这个行业不能有名,就算你轰轰烈烈贡献,大得不得了,也不会、也不可能有人会知道你是谁。那么,剩下的就是利,要用超优厚的待遇来回报这些间谍的努力。也就是说,重赏是必要条件,钱一定不能少。</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上智为间</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nbsp;</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最后的结论很有意思,前面都在讲理论,结论部分列举了历史事例,增强了说服力。然后又异军突起,在整个文章之后出现新的用间谍的境界。这种间谍的境界,不能说它是属于五间中的哪一种,可能哪一种都是,可能哪一种也都不是,这种间谍是要有绝高的智慧。这种间谍叫“上智之间”,最上层的智慧这种间谍甚至不是专业间谍,但是可以当间谍用,因为他有极高的敏感度,他到一个地方,不是专门做间谍的工作,但他懂得观望形势,懂得当下做出天下大事的判断,可以由局部看透整体。这种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前面讲的所有专业的间谍都办不到。这些人本身就是出将入相的人物,不必专门训练他,把这种大人物争取过来,就可以成大功,立大业。因为这种人物不是间谍学校毕业,但是有间谍的功能,甚至不让他搜集情报,他当下可以判断情报,还可以灵机应变。</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孙子举了几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用间谍这种功能跟角色去定位。伊尹和姜子牙都是夏商周三代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伊尹之所以能够帮助商汤革了夏朝的命,姜子牙之所以帮助周武王伐纣成功,是因为其中也有他们在用间上面的独到见识。“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吕牙就是姜子牙,我们知道,传说姜子牙在辅佐文、武王之前,就住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在那里待了很久,对于一个有心人来说,可以了解得非常深刻。一般间谍只能搜集情报,可是姜子牙之类知道自己要什么,听闻什么可以做出一个完整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皆具,同样在伊尹身上也体现得很完美。伊尹是中国较早的名相,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好,我们看前一句:“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夏朝的灭亡,商朝的兴起,是因为一个关键的人物——伊挚,就是伊尹,注意“在”字,特指不在大本营,而是在敌人的阵营里头,这不就是间谍吗?商朝兴起的时候,最主要的棋子就是因为伊挚在夏朝的都城,甚至有可能就在夏桀身边。我们都知道,伊尹最早是做厨师的。</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英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将领,会把高超智慧的人作为间谍,必定能成就大功业。这是因为把上智者当间谍,反而没有专业的羁绊,有更灵活全面的表现。“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整个大的军事行动都看先前布下的棋如何发挥作用,情报战优秀不优秀,这是用兵的要点,三军要靠着情报的结果来才能决定正确的行动。可见,明君贤将显然要有用人之明,真的是要得“圣智”、“仁义”、“微妙”,不然人家为什么帮你呢?</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另外,我们要注意两个字。一个就是“在”字,即棋子一定要在对方的阵营才能能够了解,不能光凭想象或者算卦、观天象等种种的预测手段,也不是“象于事、验于度”,需要出生入死。这就是所谓的无间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转阳,阳极转阴,这也是太极图在间谍领域的运用。还有一个字就是“为”字。也就是就是英文中“</span><span lang="EN-US">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的概念,不是“</span><span lang="EN-US">i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span><span lang="EN-US">i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在中文为“是”,《易经·说卦传》说“乾为天”,意思就不是说“乾是天”,而是乾不只是天,但也可以是君,因为“乾为天,乾为君,乾为金,乾为马”,所以是“</span><span lang="EN-US">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这叫“为”。但是“乾,健也”,意思就是说乾一定是健,即不管你是为君还是为什么,都得有刚健的本性,那就是“是”。就像“天命之谓性”,“之谓”即“就是”,天命就是性。还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道,任何一个道一定显示有阴有阳的不同的面相,还在不断地变化。看不到道,但是可以看到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道的显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谓之”就是给一个名称,这就叫“为”,那就不是“是”。“之谓”就是“是”,“谓之”是“为”。“谓之”就弱很多了,不一定是本质。</span><span lang="EN-US"></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上智者明明不是间谍,但他可以发挥比间谍还好的功效,所以不要被专业限制住,敌人的间谍也可以用,不一定要情报局毕业的专业人才,要把他当活间谍用,尊重其看法,运用其观察力,必成大功,这就是上智之间,不是五间可以规范的,这才是用间的高境界。无所不用其间,才是防不胜防。</span><span lang="EN-US"></span></p><!--[if gte mso 9]><![endif]--><!--[if gte mso 9]><![endif]--><!--[if gte mso 10]><style>/*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style><![endif]-->
展开
目录
第 一 章 世界第一兵书<br />孙武其人<br />《孙子兵法》的现代价值<br />以《易》证兵<br />首尾相应<br />大易兵法<br />《孙子兵法》与和谐世界<br /><br />第 二 章 武经七书<br />《武经七书》<br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br />《司马法》和《六韬》<br />《黄石公三略》和《尉缭子》<br />《李卫公问对》<br /><br />第 三 章 冷彻非情<br />冷彻非情<br />嗜欲浅者兵机深<br />兑卦、艮卦话兵机<br />忘劳忘死、不动如山<br />无形无象、不着痕迹<br />纸上谈兵<br />冷静计算、当机立断<br />和平第一<br /><br />第 四 章 太上非情而能够用情<br />用情驭众<br />善用迷信<br />掌握致命的弱点<br />真爱与骄纵<br />夺其所爱<br />察人情、去迷信<br />先知先觉<br /><br />第 五 章 终始循环<br />首尾呼应<br />全胜思维<br />形势虚实<br />迂回相争<br />千变万化<br /><br />第 六 章 算无遗策——始计篇第一<br />中国斗智六字:计、策、韬、略、谋、猷<br />孙子曰<br />兵者,国之大事<br />道、天、地、将、法<br />上下一心<br />天时地利<br />将才与管理<br />知之者胜<br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br />将听吾计<br />因利而制权<br />兵者,诡道也<br />庙算胜者,得算多<br /><br />第 七 章 胜机在握——用间篇第十三<br />战时经济<br />知敌之情,必取于人<br />用间有五<br />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br />无所不用间<br />一网打尽<br />反间之大用<br />上智为间<br /><br />第 八 章 胜敌益强——作战篇第二<br />战前预算<br />速战速决<br />资源取之于敌<br />务食于敌<br />胜敌益强<br />《作战篇》与其他兵家之证<br /><br />第 九 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第三<br />不战而屈人之兵<br />上兵伐谋<br />全争于天下<br />务实为第一<br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br />知胜有五<br />知己知彼<br />《谋攻》与其他兵家之证<br /><br />第 十 章 积形造势——形篇第四<br />吴起论将五德<br />《形篇》、《势篇》概述<br />胜可知而不可为<br />自保而全胜<br />胜负的判断<br />胜于无形间<br />兵家五法则<br />决积水于千仞之溪<br /><br />第十一章 奇正相生——势篇第五<br />分数、形名、奇正、虚实<br />奇正相生<br />势如弩,节如发机<br />数、势、形<br />有效控管<br />造形<br />释人任势<br /><br />第十二章 出奇制胜——虚实篇第六<br />致人而不致于人<br />善攻善守<br />以实击虚<br />形人而我无形<br />备多力分<br />应形于无穷<br />兵无成势,无恒形<br /><br />第十三章 旁通曲成——军争篇第七<br />以迂为直,后发先至<br />兵以诈立,以利动<br />分合为变<br />统一号令<br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br />对阵八法<br /><br />第十四章 有备无患——九变篇第八<br />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br />统兵戒律<br />通九变之利<br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br />掌握对方软肋<br />积极战备<br />将有五危<br /><br />第十五章 行地无疆——行军篇第九<br />处山之军<br />处水上之军<br />处斥泽之军<br />处平陆之军<br />贵阳而贱阴<br />伏奸之所处<br />详察敌情<br />令出必行<br /><br />第十六章 知天知地——地形篇第十<br />地之道:通、挂、支、隘、险、远<br />败之道:走、弛、陷、崩、乱、北<br />料敌制胜<br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br />全天全地<br /><br />第十七章 风雨同舟——九地篇第十一<br />《九地篇》和《火攻篇》概说<br />何谓九地<br />九地应变之道<br />兵贵神速<br />跨国作战之道<br />齐勇如一、刚柔皆得<br />静幽正治<br />屈伸之利<br />深则专,浅则散<br />信己之私,威加于敌<br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br />始如处女、后如脱兔<br /><br />第十八章 慎重其事——火攻篇第十二<br />火攻有五<br />掌握“五火”之变数<br />安国全军之道<br /><br />第十九章 消息盈虚——大易兵法的建构<br />以《易》证兵<br />问题1: 世纪,中美是否难免一战?<br />问题2:伊拉克战争的本质及后续影响?<br />问题3:阿富汗的未来?<br />问题4:伊朗的未来?<br /><br />第二十章 以兵证兵<br />李靖之“五事”<br />再论吴起之“五德”<br />深入无形<br />势险节短<br />兵以诈立<br />网开一面<br />性格决定命运<br />精英部队<br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