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军事技术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566612
  • 作      者:
    刘戟锋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戟锋(1957—),湖南邵阳人,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学院院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国家“四个一批”优秀理论工作者,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国内著名科学技术哲学专家和军事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及《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世纪工程》、《军事技术论》、《武器与战争》、《从物理战到心理战》、《虎狼之翼——关于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对话》等10部。主编《科学与和平》、《新格局、新思考》等16部。译著《不幸的观念》、《科研与革命》等8部。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及军队级重大科研课题多项。专著《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被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史杂志ISIS专题推介,并即将由俄罗斯出版俄文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军事技术论》是著名军事技术哲学专家刘戟锋教授早年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军事技术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军事技术论》1991年首次出版。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作者运用技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入手,通过对军事技术进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缜密分析,揭示了军事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军事技术突飞猛进的内在根本动力是进攻与防御的相互作用,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是阶级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军事技术的社会转移是军事技术得以再跃迁的前提条件。在多视角考察的过程中,书中也论及了军事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平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在当时颇具新意、现在也仍具启发价值的独到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在防御方面,直到18世纪末,土耳其人的民族形式的防御工事仍是防栅。但在中国,石墙较早地就代替了防栅。虽然欧洲的防御工事在质料上与中国没有区别,但构造形式上的差别是重大的。欧洲防御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堡”(圆台堡、多面堡等),而中国的特点则是“墙”(如万里长城)。到18世纪中叶,德国工程师蒙塔朗贝尔成功地创立了独立堡垒体系。恩格斯评价其“不但在筑城学方面开辟了新的纪元,而且在攻击和防守要塞方面,甚至在总的战略方面也开辟了新纪元”,因而很快为西方各国所采用。但中国直到近代仍相沿未变的以“墙”为特点的防御系统往往存在“一点突破,全线崩溃”的弱点。
  在机动技术方面,西方军队的重要部分是骑兵。希腊一马其顿时代的骑兵在军队中已处于显赫地位,享有殊荣。亚历山大仰仗他的大规模骑兵部队曾所向披靡。以后,骑兵成为中世纪各国军事力量的标志。恩格斯曾指出:“中世纪所赐给我们的唯一进步是骑兵的创立。”但骑兵在中国古代军队的组成里,比例并不大,地位也远不及西方显赫。虽然,在水上,中国在古代也发明过各式战舰,但规模不如西方宏大。特别是随着风帆时代的到来,单块横软帆和三角软帆在西方占有统治地位,而中国采用的是可以迅速升降的密杆硬篷帆。
  在军事通信方面,古代中西方都曾使用了烽火台。中国采用的是夜间点火,白昼举烟的方法,而据传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则发明了“火光字母”用于通信。这一行动后来为数学家高斯发展为如何通过在地球上显示数学符号以与地外文明相联系的问题。但是中国的邮驿组织和制度发展得比西方完善,特别是中国较早地发明了旗语。到18世纪末,法国人希普在旗语的启示下发明了一种远距离通信器——扬旗通信器。这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电信发明以前,已是一种比较先讲的通信方法。
    ……
展开
目录

  导言  技术论与军事技术
  第一章  军事技术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11  军事技术的概念与结构
  12  军事技术的历史演变
  13  军事技术的民族特性
  14  军事技术与军事战略
  15  军事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
  21  军事实践的特点
  22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
  23  军事技术先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章  军事技术的社会转移
  31  军事技术先行发展的障碍和问题
  32  军事技术转移的条件和方式
  33  军事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后果
  34  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几种模式


   第四章  军事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41  军事技术发展的动力分析
  42  进攻与防御的矛盾运动
  43  攻防矛盾运动与人的主动精神

 
  第五章  军事技术的基本要素
  51  打击力
  52  防护力
  53  机动力
  54  信息力
  55  军事技术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现代军事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国防建设
  61  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特点与未来战争样式
  62  现代军事技术进步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
  63  现代军事技术研究的管理原则
  代结语  和平人类理性的再选择
  后记
  附:作者相关论著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