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于小坡哨添设冰塘坳、清水塘、十八坪、杜壤四小哨”(《沅州志补》)。万历以后,明王朝已是强弩之末,五溪地区纪纲不振,堡倾哨废,动乱不断,不得已“高筑墙”以御之。万历四十二年(1614),兵部郎中蔡复一迁任湖广参政,分守湖北,兼署兵备,驻辰州。为加强兵防,蔡复一上奏朝廷请求改州设卫,未获准。第二年,蔡复一亲自来到苗疆勘察地形,度其险阻,然后再一次向朝廷力陈,边疆虽然“营哨罗布”,但崇山峻岭,“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求朝廷从国库中拨款,修筑边墙,此时的明朝廷已然是兵匮财乏,国库空虚,但为防止边乱,最后还是发帑金四万余两,在湘、黔、渝边境湖南一侧,筑沿边城墙。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保靖都司周履负责督工,责成各营哨兵丁,并招谕民工,雇请工匠,组成了一支万余人的筑城大军,按照图纸,分段负责,全面动工修筑。大部分采用产于当地的坚硬青石砌筑,少数地区没有青石可采,则用其他岩石和泥土混筑。墙高八尺,厚五尺,顶宽三尺。凡筑一丈兵给银一钱二分,民给银一钱八分,共耗去国库银两四万五千余两,历时一年,于万历四十四年夏建成。上自铜仁,下至保靖汛地,跨山涉水,绵延三百二十余里,边防借以稍固。
到了明天启二年(1622),辰沅兵备副使胡一鸿力主加修边墙,获朝廷许可,委派保靖游击邓祖禹自镇溪千户所起,至喜鹊营止,复添筑边墙六十余里,至此,明朝在苗疆修筑的边墙上自凤凰与铜仁交界处的亭子关,下至镇溪所的喜鹊营,总长已达380余里。明代苗疆边墙的修建前后四次,时间跨度60年,在当时进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发生在边陲小城凤凰的军事文化奇迹。边墙沿线更筑有二十四堡、十八营哨及许多烽火台,形成了边墙串接堡寨、营哨、城池等多种军事设施构成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对生苗区进行防守和控制。边墙固然使战乱得以暂时平息,使生苗区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使“生苗”仍然生活在与中原文明隔绝的原始生活环境之中,滞迟了他们向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苗乱”并不能从根本上平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