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体制篇<br /><br />第1章 国防体制<br /><br />1.1 现行国防领导体制<br /><br />1.2 武装力量体制<br /><br />1.3 国防动员体制<br /><br />第2章 武装力量结构<br /><br />2.1 中国人民解放军<br /><br />2.2 总部机关<br /><br />2.3 陆军<br /><br />2.4 大军区<br /><br />2.5 海军<br /><br />2.6 空军<br /><br />2.7 第二炮兵<br /><br />2.8 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br /><br />2.9 驻香港部队、驻澳门部队<br /><br />2.10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br /><br />2.11 预备役部队和民兵<br /><br />第3章 国防领导体制和武装力量的历史沿革<br /><br />3.1 国防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br /><br />3.2 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沿革<br /><br />3.3 中央军委的历史沿革<br /><br />3.4 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的历史沿革<br /><br />第4章 国防法律法规<br /><br />4.1 现行国防法律法规体系<br /><br />4.2 主要国防法律法规简介<br /><br />第二篇 政策篇<br /><br />第5章 国防政策<br /><br />5.1 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和任务<br /><br />5.2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br /><br />5.3 核政策<br /><br />第6章 国防思想和理论<br /><br />6.1 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br /><br />6.2 海军的战略思想<br /><br />6.3 空军的战略思想<br /><br />6.4 陆军的战略思想<br /><br />第7章 国防教育<br /><br />7.1 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br /><br />7.2 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br /><br />7.3 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br /><br />7.4 普通高等学校人民武装部<br /><br />7.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br /><br />7.6 其他国防教育机构<br /><br />第三篇 事件篇<br /><br />第8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导思想和光荣传统<br /><br />8.1 毛泽东军事思想<br /><br />8.2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br /><br />8.3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br /><br />8.4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br /><br />8.5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br /><br />8.6 “党指挥枪”的原则<br /><br />8.7 十大军事原则<br /><br />8.8 战斗作风和三大民主<br /><br />8.9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三大任务<br /><br />8.10 “三八作风”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br /><br />8.11 军旗、军徽、军歌<br /><br />8.12 新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要求和使命任务<br /><br />第9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作战行动<br /><br />9.1 战略追击<br /><br />9.2 清剿残匪的斗争<br /><br />9.3 抗美援朝战争<br /><br />9.4 江山岛战役<br /><br />9.5 炮击金门<br /><br />9.6 国土防空作战<br /><br />9.7 保卫大陆沿海地区安全的海战<br /><br />9.8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br /><br />9.9 援越抗美<br /><br />9.10 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br /><br />9.11 西沙海战<br /><br />9.12 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br /><br />第10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军事演习<br /><br />10.1 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br /><br />10.2 全军大比武<br /><br />10.3 华北军事演习<br /><br />第11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14次首都国庆阅兵<br /><br />11.1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br /><br />11.2 抗美援朝战争前后的4次阅兵<br /><br />11.3 全面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时期的6次阅兵<br /><br />11.4 改革开放后的3次阅兵<br /><br />第12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重大裁军行动<br /><br />12.1 人民解放军首次裁军<br /><br />12.2 第一次大规模裁军<br /><br />12.3 “消肿”性的裁军<br /><br />12.4 百万大裁军<br /><br />12.5 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裁军<br /><br />12.6 优化结构性的裁军<br /><br />第13章 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实行军衔制<br /><br />13.1 全军首次实行军衔制<br /><br />13.2 全军实行新军衔制<br /><br />第14章 国防科技<br /><br />14.1 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br /><br />14.2 陆军装备发展<br /><br />14.3 空军装备发展<br /><br />14.4 海军装备发展<br /><br />14.5 军事电子装备发展<br /><br />14.6 导弹和航天装备发展<br /><br />第15章 国际安全与合作<br /><br />15.1 军事交流<br /><br />15.2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br /><br />15.3 军控、裁军和防扩散<br /><br />15.4 国际灾难救援和人道主义援助<br /><br />第16章 联合军事演习和非传统安全合作<br /><br />16.1 联合反恐军事演习<br /><br />16.2 “和平使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5―2009年)<br /><br />16.3 “和平使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10~2013年)<br /><br />16.4 “和平”海上多国联合军事演习(2007~2011年)<br /><br />16.5 其他海上联合军事演习<br /><br />16.6 广泛建立防务磋商机制<br /><br />16.7 海军舰艇编队出访<br /><br />16.8 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br /><br />第17章 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br /><br />17.1 参加铁路、公路、地铁建设<br /><br />17.2 参加重要矿山、水利工程建设<br /><br />17.3 参加其他重点工程建设<br /><br />17.4 参加抢险救灾<br /><br />第四篇 人物篇<br /><br />第18章 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和国防部部长<br /><br />18.1 历任中央军委主席<br /><br />18.2 历任国防部部长<br /><br />第19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和开国上将<br /><br />19.1 10名元帅<br /><br />19.2 10名大将<br /><br />19.3 57名开国上将<br /><br />第20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36名军事家<br /><br />参考书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