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末,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盟军在北非势如破竹,美英联军登陆北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至1943年5月,多谋善断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具有“血胆英豪”之称的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军,与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密切配合,一举击败北非的德意联军,并俘虏了13万意军和德军。具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德国隆美尔将军已经回到德国,但为他赢得荣耀的装甲军团和步兵部队已荡然无存。意大利失去北非最后一块殖民地,即1912年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夺取的利比亚。轴心国经历了对非洲的侵略到失去的轮回,除了丧失几十万大军之外,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但盟军已经完成了对德、意轴心国的包围,下一步的行动只需在欧洲大陆进行。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一直对盟军迟迟不发动对欧洲大陆的进攻行动而恼火,并一向对北非行动不抱希望。因此,斯大林主动放下身段,向丘吉尔写信祝贺,并提醒丘吉尔:“希望这并不意味着阁下放弃在莫斯科许下的1943年春于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他不放过任何机会提醒盟友要履行义务,为取信对方,他向丘吉尔通报了苏军将在东线采取的作战策略。丘吉尔则对“将万世流芳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褒扬有加。但对斯大林的要求,并没有明确地表态。
1943年3月30日,丘吉尔告知斯大林,由于德国潜艇袭击造成的巨大损失,英、美决定暂停向苏联摩尔曼斯克及阿尔汉格尔斯克两大港口运送物资。第二天,做好最坏思想准备的丘吉尔接待了携斯大林信件前来的迈斯基。出乎意料,斯大林在信中先是就北非取得的新胜利再次向丘吉尔道贺,而后畅谈了他对丘吉尔赠送的礼物——电影《撒哈拉》的观感:“这部片子将英国人抗击法西斯的过程拍得栩栩如生,击中了那些造谣中伤者的软肋,苏联也不乏这类人,他们认为英国根本没有作战,只是对战争作壁上观。”
对于苏联方面统帅斯大林对盟军迟迟不肯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方向作战压力的明嘲暗讽,盟军方面并不是不清楚。相反,他们还有一丝险恶的用心,那就是冷静地看着苏、德两军实力在战场上激烈地消耗,试图获得渔翁之利。然而,苏军强大的战争潜力,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的辉煌胜利,使英、美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苏军已开始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反攻,如果还不迅速着手筹划与准备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而眼睁睁地看着苏联击败德国,重新规划战后欧洲格局,这将对英、美两国的利益十分不利。对于崇尚国家利益至上的西方现实主义政治观来说,是不允许这种损害自身国家利益的局面出现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面对整个欧洲大陆,从哪里着手开辟第二战场?什么时间开辟第二战场?是否有实力开辟第二战场?由谁来主导并指挥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两栖登陆行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