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正义的底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356080
  • 作      者:
    李奋飞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奋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律师制度。兼任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纠纷解决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
  已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法学家茶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随笔110余篇,主编和撰写法学著作、教材20余部。
  主要作品:《失灵——中国刑事程序的当代命运》、《<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精释》、《有一种力量——转型社会的法治细节》、《程序合法性研究——以刑事诉讼法为范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这些或长或短的文章,承载着作者的理性思考,希望能够唤起公众对中国法治诸多重大缺陷的重视。
  为了让自己的思考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作者尽量用“简白”的语言将道理说明白,并力求让文字变得生动、易读。这不是在宣讲某种教义,也不是在解释某些条文,甚至也不仅仅是在勾勒法治下的阴影,而是在竭力捍卫正义的底线。也正因如此,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热血,也夹着悲鸣。
  作者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心中有大爱……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不仅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中”:以前被认为是敏感词汇的“人权”不是已经在2004年写入《宪法》了吗?《刑事诉讼法》不也再修改而正式施行了吗?长期被人所诟病的铁路司法体制改革不是也已经步人了实质推行阶段了吗?总结一句,即使在同样的情境下不同的生活态度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作为法律学人,我们的确不能决定法官是否排除某个非法证据,但是至少我们还可以呼吁。毕竟,我的言论我还能做主。而呼吁就是行动,就是力量。如果“行有余力”,我们还可以如陈卫东教授那样与那些“想做事”又能“做好事”的法院合作开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试点工作。
  作为主审法官,你有时确实左右不了某个案件的“走向”,但是你至少可以先把“程序”走得更为“漂亮”;你可以不采纳律师的意见,但你不能随意打断律师的发言;你可以不排除某个证据,但你不能面对申请无动于衷。
  即使是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以公民的名义”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组成“公民调查团”前往案件发生地进行实地调查。至少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网络上“跟帖灌水”等方式进行“围观”。虽然“围观”未必能改变中国,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发出声音或采取行动,也有可能改变一些个案,甚至导致某个“恶法”的废除。
  想一想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围观”,刺死了巴东招商官员的邓玉娇能被定罪免刑吗?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围观”,因发帖举报家乡违法征地被“跨省追捕”的王帅能获得国家赔偿并因此让河南省公安厅厅长三次道歉吗?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围观”,因恶意取款已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的许霆能被“特案特判”并最终获有期徒刑5年吗?如果不是那么多人“围观”,当年的孙志刚案能导致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先从自己人手积极努力争取先让自己发生变化,那么日积月累,社会就必然能够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我们应当有这种意识:我们所共同拥有的社会,不只是由我们的祖辈父辈们所创造,也是由当下的你我他正在创造着的,我们要对它负责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所作所为就是社会的一角,你就正在呈现着世界一抹!然而遗憾的是,如今面对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很多人虽然都有意见都在发出抱怨,大多却只是在慨叹“无力”,但却很少去“反省”自己——究竟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比如关于律师会见问题,很多人诟病有关部门并没有执行2008年6月1日生效的新律师法。但是我禁不住要问,作为律师又有几人曾经拿着“三证”到看守所要求直接会见?在会见遇到障碍时,律师们往往不是设法找人以求“捷径”,就是默默承受等待“安排”,最多也只是在各种与刑事辩护有关的研讨会上发发“牢骚”而独独缺少那种“耐心对峙长期渐进的坚韧精神”。
  经典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一把小小的石槌加上经年累月的努力最终竟战胜了貌似强大无比也让人又爱又恨的“体制”,并让蒙冤入狱的安迪重获自由。
  ……
展开
目录
法心
法律人需要泥土精神
“那一刻”,我们如何选择
法律兴亡,“我”的责任
裁判者靠什么认知事实——电影《罗生门》观后
腐败的社会根源
人们因何聘请律师
正义从哪里来
减弱刑事诉讼的“殃及效果”任重道远

法眼
大案走向“真辩”
公诉人的角色担当
平常心看待“否认指控”
落马贪官“只收不送”?
相互信任才能“有效辩护”
聂树斌案能不能认定为错案
比冤狱更可怕的是
没有发现真相也能实现正义
“死刑保证书案”的反思
如果药家鑫该死
确保对质权是公正审判李庄案的关键
写给“最高法院的兄弟们”——审慎处理“吴英案”的几个关键
从“无聊砍人案”看量刑证据的审查

法语
“翻供”不应从严
程序是什么?
防范冤案别忘了完善辨认规则
从“近亲属出庭做证豁免”说开去
刑事诉讼法是干啥的
新刑事诉讼法的语言技术品评
刑事诉讼:“依靠群众”还是“公民参与”?
从“有错必纠”走向“有限纠错”
治理刑讯别忘了侦查讯问技巧
律师为什么要为“坏人”辩护?
……
法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