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侦查实务丛书:职务犯罪初查标准化体系》:
八、发挥想象,主动创造线索
犯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主动创造,创造犯罪事实本身就是犯罪。所以创造线索初听起来也是玄虚之事。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客观环境影响,或人们对于某些事物认知程度不够,尤其是侦查人员能力水平的限制,造成侦查的死角或犯罪黑数的客观存在。因此,发挥想象,主动创造线索,是消除犯罪黑数,挖掘隐蔽颇深的职务犯罪线索的最有效方法。
(一)清除“盲点”、“盲区”,创造线索
生理上的“盲点”是指眼球后部视网膜上视神经进入眼珠处的一个凹陷点,此点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受光的刺激,物体的影像落在此点上不能引起视觉反应。围棋上也有“盲点”的术语,是指轻易不会被引起注意的着子点,而此点往往是正解或妙手。联想到我们的办案实际,这样的“盲点”是否存在呢?是否还会存在更大的“盲区”呢?答案显然是明确的。在实际办案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产生对某些事情搞不清楚,会产生“走投无路”的感觉。由于对某些事物熟视无睹或根本没有看到、想到而轻易放弃了对重要情报信息的获取,这就是我们在办案中存在的“盲点”或称“盲区”。
主要以下列形式存在:
1.不引人注目的部门、单位。比如某些事业单位既承担着政府某种重要行政职能,又有大量的规费收入。它们从名称上看很不起眼,平时很难进入侦查视线,容易成为侦查工作死角。
2.无行政隶属关系的部门、单位。如国有企业派驻当地的分支机构、联络处;本辖区派驻外地的办事处等。他们既与当地党委、政府没有隶属的直接关系,又易造成上级部门的疏于管理,俗称“三不管地带”,是腐败现象极易发生的区域。比如最近中纪委在中石油系统掀起的反腐高潮,中石油派遣到国外的经营代表和省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成为职务犯罪重灾区。
3.由于初查中保密原则的需要或者侦查人员能力水平的限制,在初查或侦查的全过程中,也会产生侦查工作死角,有些线索和案件或将永远地灭失。
(二)假定初查目标,制造线索
有些检察院经常会为没有线索而烦恼,没有线索的状况与现阶段腐败现象存在的严峻形势不相符合,其原因有二:一是举报的线索确已全部查结,没有现存的线索可查;二是由于侦查人员主动发现线索的能力不足造成的。侦查能力强的侦查人员经常讲“没有举报信,那么我们自己写一封举报信不就有线索了吗”。在没有举报线索时,应当更加关注当地实际,假设初查方向和初查目标,开展广泛的信息收集工作,从而发现线索,这一过程就是制造线索的过程。
(三)汇总信息,营造区域型线索
在制造线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发挥想象,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广泛收集和经营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情报信息,从中发现数条涉案线索,从而营造出区域型线索,最大限度地创造线索。
发现线索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始终贯穿于整个侦查工作的始末。侦查初始阶段,尚无线索或线索尚未成形之际,提高发现线索的能力,有助于发现线索,促进线索快速成形;线索初查过程中,提高发现线索的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延伸,接二连三地发现新的线索;在立案侦查过程中,提高发现线索的能力,有助于线索的滚动深挖,循环发展。
综上所述,一封举报信通常只是明确地针对某人的个案举报,而主动发现线索则往往会发现窝串案线索,甚至发现行业型、系统型、区域型的系列案件线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加强,职务犯罪更加呈现出隐蔽性、反侦查能力强的特点。如何主动发现线索,怎么提高主动发现线索的能力将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的永恒主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