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辨别与选择:变动中的刑法学说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70957
  • 作      者:
    毛玲玲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毛玲玲,1975年2月生,浙江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2010年,挂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以及金融证券犯罪、公司犯罪等经济犯罪问题。在《法学》《政治与法律》《上海金融》等法学与金融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证券犯罪、金融犯罪、公司犯罪等著作;参编《刑法学专题研究》《中国刑法学》教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等多项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年中国刑法理论界对犯罪构成、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刑法解释等基础命题的讨论学说纷呈。一些基础命题的思考既是与刑法研究的未来趋向相关,也是思考如何解决刑事司法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基础。《辨别与选择:变动中的刑法学说与实践》主要内容在于对各种学说与观点进行辨别与选择。通过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德日刑法、英美刑法以及我国刑法中各个基础命题的内涵与演变,分析各种学说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路径差异,以期对我们思考如何完善刑事法治有所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辨别与选择:变动中的刑法学说与实践》:
  三、承认刑法因果关系的法律属性,赋予法官个案自由裁量权
  无论是哪种因果关系学说,事实性的因果关系都是得到承认的,而刑法因果关系所承载的功能在于对事实性因果关系根据刑事法律的需要进行限定。例如,大陆法系的各种学说实际上都起着弥补“条件说”缺陷,限制因果关系范围的作用。尤其“客观归责理论”将重心从“相当因果关系说”中“一般人社会生活的经验”标准转移到“禁止危险”这一刑事政策层面,具有类同于英美“双层次理论”中“法律原因”相似的强烈的刑事政策特征。只有承认刑法因果关系承载的限定责任范围的功能,才能摆脱企图通过“必然”、“偶然”这种客观差异来解决因果关系判断的困局。
  英国大法官霍姆斯有句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对于事实因果关系的判断,可以由一般人遵循人类普适的因果律来进行衡量,但对事实因果关系进行法律限定的工作,实际上只能由司法人员完成。虽然我国不适用普通法制度,法官不具有创法权,但是对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而言,人们无法企望由立法或理论来预设普适性的规则。据此,社会应当赋予法官个案自由裁量的信任,从而由他们在实务中积累、总结对类案、个案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的经验规则体系,并可通过法院的判例指导或司法解释,形成以理论学说为纽带,以判例和司法解释为支撑的新的因果关系判断体系。就这点而言,虽然我们无法移植美国的“双层次原因理论”,但其判断路径可供借鉴。正如学者认为,它们将各种因果关系及其要素加以分类,对分类后不同因果关系适用不同规则,并有大量相对应案例可资参考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较为合理、可取的方法。当然,基于对司法人员权限过大、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担忧,要求法官在自由裁量时应遵循如下一般原则。
  1.根据法律规定判断
  刑法因果关系的有无和表现形式,应当是从规范角度出发的法律判断,因此,已有的法律规定是因果关系判断必须遵守的已然规则。譬如,刑法分则中许多犯罪具有“致人死亡”的结果规定,有些“致人死亡”是某种行为构成犯罪的特定要件,那么,该种因果关系的判断的第一步应是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构成该罪名所要求的客观危害行为。而有些“致人死亡”是判断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根据,那么因果关系则要求是危害行为与直接结果之间的联系。有些“致人死亡”是为法定刑的确定提供依据的,则需要考虑某些间接后果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2.根据法律精神和刑事政策判断
  当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并且无法判断事实关系的场合,法官需要根据法律精神和刑事政策对某些案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刑法作为一种规范,和宗教道义一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如此和不应当如此(应然)”的经验总结,和事实学的见解在很多问题上并不一致。有关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也不能例外。有些场合下,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事实上无法查明,但从刑法立场出发,不得不加以认定,例如,刑法教学中常引用的案例:某甲、某乙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以杀人的故意,同时将未达到致死剂量的毒物放人某丙的饭碗中,单独投毒不会出现致死后果,但二人的剂量之和终导致丙的死亡,到底是谁投放的毒药引起丙死亡的结果,又无法查明。这种场合下,甲乙二人是承担未遂的责任,既遂的责任?还是一人未遂,一人既遂?依目前的刑法精神,一般都判处二人承担既遂的责任。因此,这种情况下,责任的承担与事实因果关系无关,更多的是法律精神与刑事政策的判断。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犯罪构成理论的演变与比较
第一节 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
一、各种犯罪构成理论
二、考察各种犯罪构成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争论情况
一、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争论状况
二、犯罪构成理论讨论的意义或犯罪阶层理论的方法论效用
三、理论争论中对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的归纳
第三节 中国背景下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的相关检讨
一、犯罪构成理论之争:百家争鸣的学术繁盛背景下对负面影响的认识
第四节 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演变趋势
一、大陆法系犯罪阶层理论的图示

第二章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价值与边界
第一节 犯罪化趋势中刑法的价值
一、刑事责任的独特价值
二、刑事指控的特殊功能
第二节 犯罪化趋势的表现
一、刑事法网加密
二、刑事法网趋严
第三节 犯罪化趋势的模式选择
一、犯罪化的入罪与设刑
二、犯罪化的定性与定量
三、犯罪化的合情与合理
第四节 非犯罪化学说的基础
一、犯罪化的有形成本
二、犯罪化的无形成本
第五节 非犯罪化的路径
一、去刑罚化理论
二、去犯罪人化理论
三、刑法“轻轻重重”
第六节 犯罪构成理论与司法能动性

第三章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路径之探索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各种因果关系理论的借鉴与限制
一、“条件说”、“原因说”及“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借鉴及限制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与限制
三、英美“双层次原因理论”的借鉴与限制
第三节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
一、限定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明确判断范围
二、区分刑法因果关系承载的功能,简化判断过程
三、承认刑法因果关系的法律属性,赋予法官个案自由裁量权

第四章 刑法解释的争议与解决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刑法解释迷局的展现
一、“以毒易毒”案例中刑法解释的适用困难
二、刑法解释分歧的原因
第三节 刑法解释迷局的诸多解决方案
一、刑法解释的立场之争
……
第五章 刑法概念式思维路径的困境
第六章 故意与过失的司法困境与解决方案
第七章 不作为犯实质化界定的限定
第八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第九章 共同犯罪理论在经济社会的适用困境与借鉴
第十章 经济社会中刑法观念的变革
第十一章 现代社会刑事责任的轻缓化思考——以税收犯罪的变化为例
第十二章 经济犯罪刑事司法的精致化课题
第十三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思考
第十四章 案例指导制度的经验与困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